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4

利用多源实况和预报资料,对2021年11月5—8日我国寒潮带来的极端雨雪过程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雨雪累计量和强度在北方初冬均属罕见,过程持续时间长,积雪深度厚,多地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突破11月历史极值。极端强降水由异常偏强的大气斜压环境下的高空辐散、中层辐合抬升和低层近地面锋生耦合形成的持续深厚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叠加西太平洋热带扰动北侧偏东急流输送异常强盛的水汽,局部大气不稳定对流及地面气旋移动缓慢等多个因素共同造成,过程动力和水汽条件均明显大于其他雨雪过程。强降水中心的形成有区域差异,华北地区南部和黄淮地区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的强降水中心产生主要原因是大尺度动力抬升、丰沛水汽输送和不稳定对流,而内蒙古东南部强降水中心主要由大尺度降水环流形势长时间稳定维持造成。数值模式对极端降水预报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降水成因和极值预报分析对类似极端过程预报有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4-09-04

利用多源实况和预报资料,对2021年11月5—8日我国寒潮带来的极端雨雪过程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雨雪累计量和强度在北方初冬均属罕见,过程持续时间长,积雪深度厚,多地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突破11月历史极值。极端强降水由异常偏强的大气斜压环境下的高空辐散、中层辐合抬升和低层近地面锋生耦合形成的持续深厚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叠加西太平洋热带扰动北侧偏东急流输送异常强盛的水汽,局部大气不稳定对流及地面气旋移动缓慢等多个因素共同造成,过程动力和水汽条件均明显大于其他雨雪过程。强降水中心的形成有区域差异,华北地区南部和黄淮地区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的强降水中心产生主要原因是大尺度动力抬升、丰沛水汽输送和不稳定对流,而内蒙古东南部强降水中心主要由大尺度降水环流形势长时间稳定维持造成。数值模式对极端降水预报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降水成因和极值预报分析对类似极端过程预报有参考意义。

期刊论文 2024-09-04

在北疆典型双阻型暖区暴雪天气环流形势稳定影响下,2024年1月6—12日新疆北部阿勒泰出现一次极端强降雪过程,多站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导致阿勒泰山区多处出现雪崩,本文基于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逐小时实况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区域模式(CMA-MESO、CMA-TYM)和全球模式(CMA-GFS、ECMWF)预报资料,对此次过程的降雪特征、环流形势、极端性成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雪过程呈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小时降水量多等极端性特征,根据环流形势演变和降雪特征,降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累积降水量分布呈平原地区向山区递增的特征,强降雪主要集中在第二、三阶段,以上两个阶段阿勒泰北部沿山地区和山区新增积雪大、小时积雪多、雪水比大,满足雪崩形成的关键气象条件。(2)此次过程500 hPa强盛极锋锋区不断分裂短波系统先后东移影响阿勒泰,850—700 hPa长时间维持暖式切变线,并伴随强暖锋锋生,强降雪发生在300 hPa极锋急流出口辐散区、850 hPa切变线以北至700 hPa切变线附近区域。(3)第二、三阶段阿勒泰北部尤其是北部山区水汽条件异常偏强,叠加地形...

期刊论文 2024-07-25

在北疆典型双阻型暖区暴雪天气环流形势稳定影响下,2024年1月6—12日新疆北部阿勒泰出现一次极端强降雪过程,多站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导致阿勒泰山区多处出现雪崩,本文基于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逐小时实况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区域模式(CMA-MESO、CMA-TYM)和全球模式(CMA-GFS、ECMWF)预报资料,对此次过程的降雪特征、环流形势、极端性成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雪过程呈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小时降水量多等极端性特征,根据环流形势演变和降雪特征,降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累积降水量分布呈平原地区向山区递增的特征,强降雪主要集中在第二、三阶段,以上两个阶段阿勒泰北部沿山地区和山区新增积雪大、小时积雪多、雪水比大,满足雪崩形成的关键气象条件。(2)此次过程500 hPa强盛极锋锋区不断分裂短波系统先后东移影响阿勒泰,850—700 hPa长时间维持暖式切变线,并伴随强暖锋锋生,强降雪发生在300 hPa极锋急流出口辐散区、850 hPa切变线以北至700 hPa切变线附近区域。(3)第二、三阶段阿勒泰北部尤其是北部山区水汽条件异常偏强,叠加地形...

期刊论文 2024-07-25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