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冻土对全球变化非常敏感,利用植被演替揭示多年冻土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兴安岭漠河盆地多年冻土岩芯孢粉学为证据,通过AMS14C构建了年代学框架,重建多年冻土区更新世晚期以来植被演替与气候历史,分析了植被演替对多年冻土区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孢粉组合较好地反映漠河盆地和外围山地植被组成格局,依据区域关键植被对气候指示关系,漠河盆地30 ka BP以来植被演替指示气候发生了5次显著变化过程:30.0—27.1 ka BP形成草甸湿地景观,指示气候寒冷湿润;27.1—20.5 ka BP形成针叶林草原景观,指示气候相对寒冷干旱;20.5—11.3 ka BP由针叶林湿地向针阔混交林湿地景观转变,指示气温开始转暖,但气候仍寒冷湿润;11.3—1.9 ka BP形成针阔混交林湿地景观,指示气候温暖湿润;1.9 ka BP至今形成针叶林湿地景观,指示气候冷凉湿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影响植被演替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和海陆位置上的气候差异,还有多年冻土本身引起的区域环境效应,植被演替对冰期、间冰期多年冻土变化具有不同响应机制。在末次冰盛期,由于多年冻土冻结和扩张,导致多年冻土环境更...
研究不同冻土活动层兴安落叶松的生长状态、更新苗生长和碳储量变化,探讨冻土与植被的依存关系,为今后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的经营提供参考。通过3年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兴安落叶松胸径、树高、生物量,更新苗的生长指标、枯损碳量和进阶碳量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冻土活动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径阶组中不同活动层兴安落叶松生长趋势为CK> 2.0 m活动层>1.0 m活动层>0.5 m活动层,且差异性均为显著(P 2.0 m活动层> 1.0 m活动层> 0.5 m活动层,枯损碳量呈相反趋势(CK <2.0 m活动层<1.0 m活动层<0.5 m活动层)。因此,冻土活动层厚度的不同是影响兴安落叶松生长发育和碳储量释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今后高效经营大兴安岭冻土区兴安落叶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目的】为了研究林火对于植被火后天然更新群落特征的影响。以寒温带多年冻土区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火后6年及火后14年植被天然更新群落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对燃烧生物量和物种重要值的计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经过轻、中、重度火烧后,火烧迹地的植被天然更新均主要以白桦、山杨等先锋树种更新为主。火烧迹地逐渐形成以小叶章和柳叶菜科为主的草本群落、以土庄绣线菊为主的灌木群落;在相同火烧程度下,火烧14年后的植被天然更新较火烧6年相比更趋于天然更新。【结论】森林火灾较重的区域,由于植被被完全破坏,导致土壤裸露,失去植物层的保护,影响了永冻土稳定性和持久性,导致冻土退化,森林发生次生演替,延长形成针叶林时间。森林作为该研究区域的基质景观,森林群落的退化影响整个景观生态环境。
中更新世是开展古人类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的重要时段。我国北方季风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并且保存了大量中更新世时期的旧石器遗址,为研究该时期古人类迁徙演化及其环境原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对于我国北方该时期古人类遗址存在严重的年代和古环境等研究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一些重要早期人类演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本项目拟对我国北方不同的季风影响区的代表性中更新世旧石器遗址进行研究,建立其精确的年代标尺,通过沉积学、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等多指标的交叉研究,结合定量化手段,重建遗址区的气候-环境条件,明确古人类活动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关系,探讨我国北方中更新世季风环境变化对古人类迁徙演化的影响。本项目的实施,有望在早期人类生存演化模式以及人类演化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4-01依据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岸带-陆架区和苏北平原东部近岸地区大量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钻孔岩心,利用地球物理方法(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解译)、地质分析方法和环境磁学研究方法的结合,建立高分辨率年代地层和层序地层,揭示晚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岸带-陆架区不同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高分辨率的沉积演化历史与气候-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阐明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苏北平原东部近岸地区的发育历史进程及其在气候-海平面变化和黄河/长江改道影响下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在此基础上开展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全球对比研究。这对于探索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及陆海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14-01【中文摘要】本次研究通过对翁通-爪哇海台大洋钻探ODP 807站开展古海洋学研究,建立起西太平洋中更新世连续的地层古环境序列。研究揭示赤道太平洋东-西向的不对称格局在更新世约1.6百万年最终形成,且主要表现在次表层水的变化上,可能与南大洋深部水的重组有关。在此基础上,对中更新世距今60-120万年时间段进行样品加密分析,时间分辨率达~500年/样,发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周期的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千年尺度快速气候波动的变化特征上,且采用浮游有孔虫Mg/Ca比值恢复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与北半球冰盖体积的增减基本呈同步变化的趋势,说明热带海区的快速气候波动与高纬冰盖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南海北部ODP1144站高分辨率古海洋学记录(稳定同位素、Mg/Ca比值古温度、XRF元素岩芯扫描等)的进一步证实。该项研究为探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以及热带快速气候变化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2009-01【中文摘要】近年来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升温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地质时期大气CO2变化。相位关系是理解气候系统内部变量大气CO2如何驱动、响应或反馈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的关键。南极冰芯记录显示在过去0.42Ma里,大气CO2浓度滞后于南半球温度变化,却超前于全球冰量变化;细节上在0-150ka,大气CO2浓度比深海d18O超前3.2±2.8ka,在196-420ka却滞后3.7±2.8ka。对渭南、蓝田和环县S0-L2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研究发现,硅酸盐风化耗碳量超前于磁化率约60~80cm,扣除成壤化作用影响后,超前量与同时段大气CO2超前全球冰量的结果接近。这是否就是大气CO2超前全球冰量的陆地表现?为此拟重建过去1Ma来黄土硅酸盐风化耗碳量和粉尘大气动力沉降历史,查明其相位关系是否存在类似冰芯记录的相位特点,研究陆地碳循环对大气CO2、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探讨陆地碳循环与粉尘气溶胶和东亚季风气候的动力学联系。
2008-01【中文摘要】本项研究针对干旱区地下水更新性定量评价问题,选择西北黑河流域张掖盆地为典型研究区,以环境同位素(氘、氧-18、氚)和水化学信息为线索,包气带示踪试验与水循环理论和同位素水文学等理论分析相结合,识别了地下水流动机制;以水流参数为纽带,建立了基于氚同位素方法的地下水更新速率评价模型。结果表明:①细土平原带,地下水位埋深大于5m的地区依然存在降水入渗补给,沙丘覆盖区降水入渗系数在0.10~0.11之间(水位埋深6.3m),荒漠区降水入渗系数在0.13~0.14之间(水位埋深8.6m);②研究区地下水流系统可以概化为活塞-指数流组合模式,氚年龄模型中的水流参数可以作为模型耦合参数,该参数随空间变化,山前地带为9~11,细土带为4~6;③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2.5%/a~0.5%/a之间,主要受补给影响,由山前向细土平原逐渐减小;构造对地下水更新速率影响较大,与其他地质条件类似地带相比(张掖南部山前),民乐山前数条隐伏断层的存在导致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差,地下水实际流速为0.7m/d,仅相当于张掖山前的1/3。研究成果对于地下水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干旱区地下水更新性定量评价提供方法参考。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