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1978—2023年河北省衡水市辖区内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1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雪量、雪深度资料,对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结合2000—2023年暴雪对设施大棚危害的灾情资料,选取最大积雪深度、日累积积雪深度≥5cm日数、日累积积雪深度≥10cm日数为设施农业大棚危险性评价指标,对设施大棚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978—2023年衡水市共出现26 d暴雪日,暴雪总站次达160站次,平均每年3.5站次;暴雪集中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最早为11月7日,最晚为4月25日,跨秋、冬、春3季;暴雪大多出现在深秋(11月)和冬末春初(2月、3月)。1978—2023年衡水市暴雪站次总体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趋势;各站暴雪站次为12~17站次,其中南部枣强县、故城县的暴雪站次最大,为17次;景县的暴雪站次最少,为12次。衡水市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自北向南减少,最大积雪深度为15~21 cm,北部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7~21 cm,其他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5~19 cm。东南部的景县、故城县,西北部的安平县以及中部武邑县的局部区域,属于暴雪对设施大棚影响的高危险区或较...
利用1978—2023年河北省衡水市辖区内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1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雪量、雪深度资料,对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结合2000—2023年暴雪对设施大棚危害的灾情资料,选取最大积雪深度、日累积积雪深度≥5cm日数、日累积积雪深度≥10cm日数为设施农业大棚危险性评价指标,对设施大棚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978—2023年衡水市共出现26 d暴雪日,暴雪总站次达160站次,平均每年3.5站次;暴雪集中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最早为11月7日,最晚为4月25日,跨秋、冬、春3季;暴雪大多出现在深秋(11月)和冬末春初(2月、3月)。1978—2023年衡水市暴雪站次总体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趋势;各站暴雪站次为12~17站次,其中南部枣强县、故城县的暴雪站次最大,为17次;景县的暴雪站次最少,为12次。衡水市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自北向南减少,最大积雪深度为15~21 cm,北部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7~21 cm,其他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5~19 cm。东南部的景县、故城县,西北部的安平县以及中部武邑县的局部区域,属于暴雪对设施大棚影响的高危险区或较...
利用1978—2023年河北省衡水市辖区内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1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雪量、雪深度资料,对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结合2000—2023年暴雪对设施大棚危害的灾情资料,选取最大积雪深度、日累积积雪深度≥5cm日数、日累积积雪深度≥10cm日数为设施农业大棚危险性评价指标,对设施大棚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978—2023年衡水市共出现26 d暴雪日,暴雪总站次达160站次,平均每年3.5站次;暴雪集中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最早为11月7日,最晚为4月25日,跨秋、冬、春3季;暴雪大多出现在深秋(11月)和冬末春初(2月、3月)。1978—2023年衡水市暴雪站次总体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趋势;各站暴雪站次为12~17站次,其中南部枣强县、故城县的暴雪站次最大,为17次;景县的暴雪站次最少,为12次。衡水市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自北向南减少,最大积雪深度为15~21 cm,北部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7~21 cm,其他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5~19 cm。东南部的景县、故城县,西北部的安平县以及中部武邑县的局部区域,属于暴雪对设施大棚影响的高危险区或较...
利用吉林省区域气象站、降水现象仪、人工加密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2021年11月6—11日一次罕见雨雪天气过程的积雪特征及温度和风对积雪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吉林省平均降雪含水比为1.11 cm·mm-1,东、西部差异明显。降雪量为中雪及以下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增大,降雪量为中雪以上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减小。高空温度、湿度和垂直速度配置不同导致冰晶形状不同,进而影响积雪深度和降雪含水比。降雪含水比随平均气温升高呈减小趋势,当平均气温高于-4℃时,降雪含水比小于1.5 cm·mm-1。地面出现有效积雪需要0 cm地温低于0℃。当风速大于5.2 m·s-1以后随着风速增大降雪含水比减小,降雪含水比极值多出现在3级风以下。
利用吉林省区域气象站、降水现象仪、人工加密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2021年11月6—11日一次罕见雨雪天气过程的积雪特征及温度和风对积雪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吉林省平均降雪含水比为1.11 cm·mm-1,东、西部差异明显。降雪量为中雪及以下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增大,降雪量为中雪以上时降雪含水比随降雪量增大而减小。高空温度、湿度和垂直速度配置不同导致冰晶形状不同,进而影响积雪深度和降雪含水比。降雪含水比随平均气温升高呈减小趋势,当平均气温高于-4℃时,降雪含水比小于1.5 cm·mm-1。地面出现有效积雪需要0 cm地温低于0℃。当风速大于5.2 m·s-1以后随着风速增大降雪含水比减小,降雪含水比极值多出现在3级风以下。
利用多源实况和预报资料,对2021年11月5—8日我国寒潮带来的极端雨雪过程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雨雪累计量和强度在北方初冬均属罕见,过程持续时间长,积雪深度厚,多地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突破11月历史极值。极端强降水由异常偏强的大气斜压环境下的高空辐散、中层辐合抬升和低层近地面锋生耦合形成的持续深厚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叠加西太平洋热带扰动北侧偏东急流输送异常强盛的水汽,局部大气不稳定对流及地面气旋移动缓慢等多个因素共同造成,过程动力和水汽条件均明显大于其他雨雪过程。强降水中心的形成有区域差异,华北地区南部和黄淮地区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的强降水中心产生主要原因是大尺度动力抬升、丰沛水汽输送和不稳定对流,而内蒙古东南部强降水中心主要由大尺度降水环流形势长时间稳定维持造成。数值模式对极端降水预报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降水成因和极值预报分析对类似极端过程预报有参考意义。
利用多源实况和预报资料,对2021年11月5—8日我国寒潮带来的极端雨雪过程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雨雪累计量和强度在北方初冬均属罕见,过程持续时间长,积雪深度厚,多地降水量和积雪深度突破11月历史极值。极端强降水由异常偏强的大气斜压环境下的高空辐散、中层辐合抬升和低层近地面锋生耦合形成的持续深厚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叠加西太平洋热带扰动北侧偏东急流输送异常强盛的水汽,局部大气不稳定对流及地面气旋移动缓慢等多个因素共同造成,过程动力和水汽条件均明显大于其他雨雪过程。强降水中心的形成有区域差异,华北地区南部和黄淮地区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的强降水中心产生主要原因是大尺度动力抬升、丰沛水汽输送和不稳定对流,而内蒙古东南部强降水中心主要由大尺度降水环流形势长时间稳定维持造成。数值模式对极端降水预报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降水成因和极值预报分析对类似极端过程预报有参考意义。
采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积雪深度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5—22日山东半岛特大海效应暴雪过程的降雪特征及极端性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有4站积雪深度突破本站历史极值,有1站2 d的日降雪量为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文登积雪深度达74 cm,超过山东所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纪录,是一次极端海效应暴雪事件。(2)欧亚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下两次异常强冷空气持续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850 hPa温度最低降至-21~-20℃,冷空气强度明显强于往年12月海效应暴雪过程,造成降雪持续时间长、累计降雪量大。异常强冷空气是此次极端暴雪过程产生的关键因素,渤海海面温度(简称“海温”)异常偏高是有利的海温背景。(3)冷空气强、海温偏高造成海气温差偏大,700 hPa以下产生对流不稳定,使得降雪强度大;强降雪发生在海气温差快...
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总结了2023年12月13—14日山东大范围暴雪、局地大暴雪(简称“12·14”暴雪)极端性的特征和成因,并与2021年11月7日山东极端暴雪过程(简称“11·7”暴雪)对比分析了降雪量和雪水比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典型的暖平流型天气形势是产生极端暴雪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和风速辐合区在鲁西北叠加,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上升运动。(2)低空急流异常偏强,降水强度不仅与低空急流的强度有关,而且与其厚度有关。当3.0 km高度保持低空急流的强度时,10 m·s-1风速到达的高度越低,降雪强度越大。(3)700 hPa比湿超过4 g·kg-1、850 hPa比湿超过3 g·kg-1的持续时间均长达10 h以上,为极端暴雪过程提供了充足的...
利用常规观测、积雪深度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3—15日山东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积雪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此次过程是一次江淮气旋暴雪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降水相态复杂、基础温度低、降温幅度大和积雪深度厚等特征。(2)最大小时新增积雪深度可达8 cm;过程平均雪水比为0.7 cm·mm-1,呈“西大东小”的分布特征。(3)有积雪的站近地面温度从开始降雪到地面产生积雪,气温和雪面温度均呈下降趋势,0 cm地温在降雪前期降温明显,积雪形成后地温不再明显变化。无积雪的站在整个降雪时段内近地面温度可分为4种情况。(4)雪水比随气温变化最明显;积雪形成之后地温对雪水比大小影响不大;当雪水比小于0.75 cm·mm-1时,雪水比随雪面温度降低而增大,当雪水比大于0.76 cm·mm-1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