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70

高原高寒地区冻土路基施工技术一直是道路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文章旨在探讨高原高寒地区冻土条件下路基施工的关键技术,以提高道路施工质量。首先,详细概述了该项目的工程情况。其次,对高原高寒地区的冻土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冻土的力学性质、水热特性及变形规律等方面。然后,提出了高原高寒冻土区路基施工技术,包括路基设计、原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设计。最后,提出了冻土路基风险管理可行性措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路基施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击性能。

期刊论文 2024-12-04 DOI: 10.19537/j.cnki.2096-2789.2024.20.020

多年冻土区域油气输送管线的施工技术与常规地区大相径庭,这一区域的地理孤立性、环境易损性以及极端气候和地质状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技术挑战。目前,关于管道冷却输送技术、冻土与管道相互作用、压气站故障影响,以及设计限制、铺设技术、监测系统可靠性等方面的难题,已经有了初步解决策略的构思,将为冻土区的天然气管道建设提供新的技术路线。

期刊论文 2024-10-31 DOI: 10.20146/j.cnki.1672-4224.2024.03.033

冻融灾害是影响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服役性能和运营安全的关键问题。在冻土环境暖湿化和工程热效应共同影响下,多年冻土加速退化,加剧了道路冻融病害风险。为维持道路服役性能水平,冻土道路养护维修频次远高于其他地区,道路使用寿命难以达到设计预期。深化道路岩土结构灾变机理认识,加强工程病害处治技术研究对推进冻土区高质量、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文首先对冻土道路典型病害类型进行阐述,并根据冻土性质、气候与地形、道路材料与结构等内外因素探究病害的形成机理与演变机制;根据病害处治原理的不同,论述了当前冻土道路病害处治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冻土道路病害主要包括冻融沉陷、开裂坑槽和唧泥翻浆,病害成因包含冻土性质、气候地形、道路材料与结构等内外因素,特别是冻融积水浸泡软化地基诱发沉陷变形较为显著,因此在道路规划阶段应充分优化选线设计。根据在役道路病害处治原理不同,可将现有处治技术分为被动冷却路基措施、主动冷却路基措施和冻土地基增强措施3类。其中,路基主、被动控温措施研究与应用较为系统全面,后续应持续聚焦于控温性能提升及多种处治措施联合运用;冻土地基增强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

期刊论文 2024-10-29 DOI: 10.14048/j.issn.1671-2579.2024.05.001

文章概述了冻土地区路基病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包括水分迁移、冻融循环等关键因素,详细分析了冻土地区常见的路基病害类型,如沉降、变形和裂缝等,并深入探讨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理技术,包括增加路基宽度、加强排水系统、合理选择填料材料、改进施工技术、加强维护管理以及建立病害监测与评估体系等,旨在为冻土地区路基的施工、病害治理实践等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8-28

青海高原路基工程极易发生冻胀融沉等病害,对道路施工造成巨大不利影响。论文从寒区冻土路基的设计施工原则出发,总结出青海高原冻土地区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的总体原则,通过合理选择路基材料、设置试验段、特殊路基处理、“截、排、引”共同治水、合理选择施工季节等多措施综合防治冻害。

期刊论文 2024-07-18 DOI: 10.13616/j.cnki.gcjsysj.2024.07.056

简述了新建铁力至伊春铁路合同段冻土路基及其渗水盲沟工程施工概况,阐述了冻土路基、渗水盲沟和检查井以及引水管和排水管施工技术,修筑渗水盲沟后,通过长达数月的监测数据表明,在监测时间段内路基内部水的流动场趋于稳定,形成了一条标准的地下水迁移通路,达到了预期的排水效果。

期刊论文 2024-04-29

冻胀融沉作用引起的地基土体变形是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的典型地质灾害,光纤传感技术为冻土变形的精细化、分布式实时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为探究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在监测冻土变形方面的可行性,利用自主研制的光缆-冻土界面力学特性试验仪,探究了不同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的冻土试样中缆-土界面的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光纤应变监测结果准确地反映出缆-土界面呈现渐进性破坏特征,应变软化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界面的力学特性。在冻结过程中,土体内液态水相变成冰,引起了冻结锋面移动和水分迁移,使得界面的力学特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深度处缆-土界面剪应力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在光缆拉拔过程中与冻土的变形协调状态,表明光缆测量范围、界面耦合性与土体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密切相关。该研究为光纤传感技术在寒区冻土地基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3-06 DOI: 10.16285/j.rsm.2023.0171

多年冻土是冰冻圈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因具有特殊的水热物理和力学性质,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固碳增汇、净化水质、调节水文气候、水源涵养和贮存等也较为特殊。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增强,多年冻土正在发生快速、广泛而深刻的退化,突出表现为地温升高、活动层加深、季节冻深变浅、岛状多年冻土消失、多年冻土分布下界抬升、融区扩展等。当前,我国正努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多年冻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土壤有机碳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通过植被建植技术、繁育固碳能力强的苔藓草丛、微生物技术改变浅表层传热过程和水文条件等,构建接近自然状态的冻土保护技术体系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路径之一,相关技术的研发将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论文 2024-01-10

针对传统落锤式弯沉仪法无法大面积检测路面,沉降差大,导致监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基于D-S证据模型的冻土区公路路基沉降监测技术。采用测定沉降值乘以经验系数法,计算主固结沉降和路基工后不均匀沉降数值,完成沉降监测仿真建模。通过构建等维信息模型,获取新的等维动态序列,对路基沉降进行预测。通过路基填筑、填料压实,实现路基沉降信息化监测。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路基监测稳定性进行鉴定,保证监测效果具有可靠性。由实验结果可知,基于沉降监测仿真建模的技术比传统落锤式弯沉仪法路基沉降监测差小3.7 cm,说明其监测效果较好。

期刊论文 2024-01-05

桩基是多年冻土区最为常见的基础形式之一,降低桩基工程热扰动和提高桩基长期稳定性是冻土工程研究的重点。该文将太阳能制冷技术引入多年冻土区桩基工程,并开展主动冷却桩基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温控桩壁的制冷温度可降至负温以下,运行3、 10和30 d的制冷半径分别达到0.65、 1.24和1.5 m以上;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反演估算温控桩的有效制冷功率约180 W,制冷因数为0.9。模拟结果表明:制冷时长越大,桩壁温度振幅越大,稳定温度越低;制冷时长6、 9和12 h/d所对应的桩壁温度分别可降至-2.39、-3.48和-4.45℃; 10 a后的影响半径分别超出6.68、 8.34和9.46 m;温控桩服役10 a后停止运行,桩周冻土仍可以在2~4 a内处于低温稳定状态。

期刊论文 2024-01-03 DOI: 10.16511/j.cnki.qhdxxb.2024.21.007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70条,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