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研究认为,三峡东部地区仅发育可与Marinoan冰期相对应的南沱组冰碛岩,南沱组直接不整合覆于拉伸系莲沱组或黄陵花岗岩之上。然而,近年有学者通过对峡东黄陵背斜西南翼青林口南沱组剖面开展研究提出新认识,认为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包含了上、下两套冰碛岩与二者之间的页岩夹纹层状含锰灰岩。该剖面的地层结构、含锰灰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化学蚀变指数(CIA)等与鄂西长阳古城成冰系剖面相似,二者之间可进行横向对比,并据此将峡东青林口剖面南沱组自下而上解体为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分别对应Sturtian冰期、间冰期和Marinoan冰期沉积。针对这一新认识,笔者对青林口南沱组剖面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在被认为可与间冰期沉积大塘坡组相对比的灰绿色页岩中发现了许多砾度不等的冰坠砾石,指示这套灰绿色页岩实为含冰坠石的冰碛页岩,而非间冰期沉积。此外,这套灰绿色冰碛页岩无论是岩石学特征,还是CIA值或Mn O值,均与鄂西长阳古城、贵州松桃大塘坡等剖面的大塘坡组差异显著,将二者作为同一时期地层进行横向对比的证据不可信。因此,本文认为不宜将三峡东部南沱组解体为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
以往研究认为,三峡东部地区仅发育可与Marinoan冰期相对应的南沱组冰碛岩,南沱组直接不整合覆于拉伸系莲沱组或黄陵花岗岩之上。然而,近年有学者通过对峡东黄陵背斜西南翼青林口南沱组剖面开展研究提出新认识,认为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包含了上、下两套冰碛岩与二者之间的页岩夹纹层状含锰灰岩。该剖面的地层结构、含锰灰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化学蚀变指数(CIA)等与鄂西长阳古城成冰系剖面相似,二者之间可进行横向对比,并据此将峡东青林口剖面南沱组自下而上解体为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分别对应Sturtian冰期、间冰期和Marinoan冰期沉积。针对这一新认识,笔者对青林口南沱组剖面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在被认为可与间冰期沉积大塘坡组相对比的灰绿色页岩中发现了许多砾度不等的冰坠砾石,指示这套灰绿色页岩实为含冰坠石的冰碛页岩,而非间冰期沉积。此外,这套灰绿色冰碛页岩无论是岩石学特征,还是CIA值或Mn O值,均与鄂西长阳古城、贵州松桃大塘坡等剖面的大塘坡组差异显著,将二者作为同一时期地层进行横向对比的证据不可信。因此,本文认为不宜将三峡东部南沱组解体为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
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成冰系沉积学研究相对较少,大巴山城口地区更为薄弱,特别是成冰系木座组/明月组和代安河组是否存在冰川沉积缺乏详细的沉积学解释,制约了对扬子克拉通成冰纪沉积演化过程的理解,也不利于该时期地层格架的厘定和区域对比。本文选择城口地区四个典型成冰系剖面开展精细地层学和沉积学解剖,识别出了发育冰川擦痕砾石、坠石和冰下软沉积变形等冰川沉积标志,证明代安河组和木座组/明月组为冰川成因,并划分出陆相冰川、冰缘和海相冰川等沉积相类型。进而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特征、上下地层结构、地化指标(如化学蚀变指数等)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等特征将代安河组二分,一段对比古城组,二段对比大塘坡组,木座组/明月组对比南沱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区域对比,重新厘定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成冰系的地层格架,认为其可与相邻神农架以及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对比。恢复了城口—神农架地区成冰系沉积演化过程:斯图特冰期发育着由冰海至陆地再至冰海的冰川进退旋回,随后间冰期的广泛海侵形成了碳质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潟湖环境;随着全球气温再次下降引发马雷诺冰期,经历了多次从冰海近缘至冰海远缘的冰川沉积动态演化过程,并伴随有冰盖打开最终至成冰纪结束。研...
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成冰系沉积学研究相对较少,大巴山城口地区更为薄弱,特别是成冰系木座组/明月组和代安河组是否存在冰川沉积缺乏详细的沉积学解释,制约了对扬子克拉通成冰纪沉积演化过程的理解,也不利于该时期地层格架的厘定和区域对比。本文选择城口地区四个典型成冰系剖面开展精细地层学和沉积学解剖,识别出了发育冰川擦痕砾石、坠石和冰下软沉积变形等冰川沉积标志,证明代安河组和木座组/明月组为冰川成因,并划分出陆相冰川、冰缘和海相冰川等沉积相类型。进而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特征、上下地层结构、地化指标(如化学蚀变指数等)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等特征将代安河组二分,一段对比古城组,二段对比大塘坡组,木座组/明月组对比南沱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区域对比,重新厘定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成冰系的地层格架,认为其可与相邻神农架以及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对比。恢复了城口—神农架地区成冰系沉积演化过程:斯图特冰期发育着由冰海至陆地再至冰海的冰川进退旋回,随后间冰期的广泛海侵形成了碳质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潟湖环境;随着全球气温再次下降引发马雷诺冰期,经历了多次从冰海近缘至冰海远缘的冰川沉积动态演化过程,并伴随有冰盖打开最终至成冰纪结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