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0

黄土地区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昼夜交替引起冻融循环效应,导致黄土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通过室内湿陷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分析了冻结温度对微观结构损伤规律与宏观湿陷变形的响应是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水分场不变情况下,发现不同冻结温度在相同冻融次数条件下,湿陷变形量随冻结温度的降低逐渐减小,说明冻结温度决定冻结速率,冻结速率的快慢变化影响黄土湿陷量的大小;通过对冻融循环10次黄土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定性分析发现随冻结温度的降低,土体内部水分发生水-冰循环相变及冷生结构的生成,使土团粒之间胶结力弱化,骨架颗粒发生偏转、滑移,土体内部的颗粒形态、连接方式及分布排列方式均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定量分析发现概率熵、平均形状系数、分布分维、孔隙面积比例及孔径变化范围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由此表明土体内部团粒、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印证了冻结温度的降低与黄土表现的宏观湿陷变形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具有相关性。

期刊论文 2024-12-27

黄土地区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昼夜交替引起冻融循环效应,导致黄土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通过室内湿陷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分析了冻结温度对微观结构损伤规律与宏观湿陷变形的响应是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水分场不变情况下,发现不同冻结温度在相同冻融次数条件下,湿陷变形量随冻结温度的降低逐渐减小,说明冻结温度决定冻结速率,冻结速率的快慢变化影响黄土湿陷量的大小;通过对冻融循环10次黄土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定性分析发现随冻结温度的降低,土体内部水分发生水-冰循环相变及冷生结构的生成,使土团粒之间胶结力弱化,骨架颗粒发生偏转、滑移,土体内部的颗粒形态、连接方式及分布排列方式均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定量分析发现概率熵、平均形状系数、分布分维、孔隙面积比例及孔径变化范围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由此表明土体内部团粒、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印证了冻结温度的降低与黄土表现的宏观湿陷变形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具有相关性。

期刊论文 2024-12-27

黄土地区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昼夜交替引起冻融循环效应,导致黄土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通过室内湿陷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分析了冻结温度对微观结构损伤规律与宏观湿陷变形的响应是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水分场不变情况下,发现不同冻结温度在相同冻融次数条件下,湿陷变形量随冻结温度的降低逐渐减小,说明冻结温度决定冻结速率,冻结速率的快慢变化影响黄土湿陷量的大小;通过对冻融循环10次黄土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定性分析发现随冻结温度的降低,土体内部水分发生水-冰循环相变及冷生结构的生成,使土团粒之间胶结力弱化,骨架颗粒发生偏转、滑移,土体内部的颗粒形态、连接方式及分布排列方式均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定量分析发现概率熵、平均形状系数、分布分维、孔隙面积比例及孔径变化范围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由此表明土体内部团粒、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印证了冻结温度的降低与黄土表现的宏观湿陷变形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具有相关性。

期刊论文 2024-12-27

黄土地区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昼夜交替引起冻融循环效应,导致黄土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通过室内湿陷试验和微观结构试验,分析了冻结温度对微观结构损伤规律与宏观湿陷变形的响应是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水分场不变情况下,发现不同冻结温度在相同冻融次数条件下,湿陷变形量随冻结温度的降低逐渐减小,说明冻结温度决定冻结速率,冻结速率的快慢变化影响黄土湿陷量的大小;通过对冻融循环10次黄土进行微观结构试验,定性分析发现随冻结温度的降低,土体内部水分发生水-冰循环相变及冷生结构的生成,使土团粒之间胶结力弱化,骨架颗粒发生偏转、滑移,土体内部的颗粒形态、连接方式及分布排列方式均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定量分析发现概率熵、平均形状系数、分布分维、孔隙面积比例及孔径变化范围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由此表明土体内部团粒、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印证了冻结温度的降低与黄土表现的宏观湿陷变形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具有相关性。

期刊论文 2024-12-27

高海拔寒冷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严重威胁混凝土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年限。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冻耐久性、保证结构安全和可靠性是研究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施工技术以及评价方法的关键。综合分析了水胶比、外加剂、掺合料对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宏观力学的影响,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通过上述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理论体系、试验和评估方法,为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论文 2024-11-19 DOI: 10.16185/j.jxatu.edu.cn.2024.05.201

高海拔寒冷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严重威胁混凝土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年限。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冻耐久性、保证结构安全和可靠性是研究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施工技术以及评价方法的关键。综合分析了水胶比、外加剂、掺合料对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宏观力学的影响,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通过上述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理论体系、试验和评估方法,为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论文 2024-11-19 DOI: 10.16185/j.jxatu.edu.cn.2024.05.201

高海拔寒冷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严重威胁混凝土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年限。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冻耐久性、保证结构安全和可靠性是研究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施工技术以及评价方法的关键。综合分析了水胶比、外加剂、掺合料对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宏观力学的影响,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通过上述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理论体系、试验和评估方法,为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论文 2024-11-19 DOI: 10.16185/j.jxatu.edu.cn.2024.05.201

高海拔寒冷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严重威胁混凝土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年限。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冻耐久性、保证结构安全和可靠性是研究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施工技术以及评价方法的关键。综合分析了水胶比、外加剂、掺合料对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宏观力学的影响,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通过上述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理论体系、试验和评估方法,为高海拔寒冷地区混凝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论文 2024-11-19 DOI: 10.16185/j.jxatu.edu.cn.2024.05.201

随着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城市发展建设需求的增长,面临长期低温冻融环境因素的混凝土材料应用工程将会持续增加。为此,文章采用室内宏观试验和微观试验分析方法,开展了严寒低温条件下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分布特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聚乙烯醇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混合掺加,抗冻性最强;玄武岩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混合掺加,抗冻性次之;玄武岩纤维单独掺加,抗压能力最弱。(2)纤维通过与水泥的黏结在混凝土中起到抗裂的作用,就三种纤维与浆体的机械啮合作用而言,聚丙烯纤维最优、聚乙烯纤维次之,玄武岩纤维较差。(3)纤维材料连接混凝土骨料和胶凝材料,包囊纤维,协同作用,提升力学性能,增强韧性和抗冻性。

期刊论文 2024-04-18

随着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城市发展建设需求的增长,面临长期低温冻融环境因素的混凝土材料应用工程将会持续增加。为此,文章采用室内宏观试验和微观试验分析方法,开展了严寒低温条件下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分布特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聚乙烯醇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混合掺加,抗冻性最强;玄武岩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混合掺加,抗冻性次之;玄武岩纤维单独掺加,抗压能力最弱。(2)纤维通过与水泥的黏结在混凝土中起到抗裂的作用,就三种纤维与浆体的机械啮合作用而言,聚丙烯纤维最优、聚乙烯纤维次之,玄武岩纤维较差。(3)纤维材料连接混凝土骨料和胶凝材料,包囊纤维,协同作用,提升力学性能,增强韧性和抗冻性。

期刊论文 2024-04-18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0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