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41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文中通过对季节性冻土边坡冻融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气候条件、土质特性、水分含量、地形地貌等,探讨了冻融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办法,如保温法、排水法、支挡结构加固法等,为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边坡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2-17

冻土是一种具有复杂特性的地质体,温度、湿度、压力、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冻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给路基设计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分析了影响高速公路冻土路基设计的因素、设计的思路和策略、计算方法,并对高速公路冻土路基设计的具体方法如保温隔热法、排水隔水法、复合地基法、换填法、化学加固法、动态设计法等方法逐一进行了剖析,明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工程要求、冻土性质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铺设厚度、排水系统、隔水材料、换填材料、化学物质以及施工方法,可为高速公路冻土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8-26 DOI: 10.20198/j.cnki.scsn.2024.08.016

【目的】季节性冻土的冻融循环过程显著影响了流域水循环和冻土层的演变。明晰冻融过程演变规律,为保障季节性冻土区生态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的10个气象站和冻土观测站数据,分析1960—2020年冻融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最大冻结深度、冻结开始日期、完全融化日期、冻融期、冻土退化速率,并结合气候(年平均气温、冻结温度变化率、冻结指数、融化指数)及地理参数(经纬度、海拔),利用相关性分析评估1960—2023年典型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结深度、冻土退化速率与冻融状态的影响。【结果】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结指数以55.10℃·d/10 a的速率减小,融化指数以60.80℃·d/10 a的速率增加。60 a间最大冻结深度范围为68.00~260.00 cm,冻土退化速率范围为0.07~1.45 cm/a,开始冻结日期推迟速率为1.15 d/10 a,完全融化日期以4.71 d/10 a的速率显著提前,冻融期以5.60 d/10 a的速率缩短。【结论】冻结指数与纬度的相关性大,而融化指数与海拔相关性强。我国东北部典型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

期刊论文 2024-06-18 DOI: 10.13928/j.cnki.wrahe.2024.08.015

针对内蒙古岛状多年冻土区公路冻害问题,对区域内博克图至牙克石、室韦至拉布大林、伊尔施至柴桥三条公路进行了冻害调查统计。基于调查结果以及冻土地基和路基温度场计算结果阐述了冻土路基主要病害类型与形成原因,分析了区域内外界环境对公路冻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路域环境具有地表植被茂密、水体丰富、季节性积雪融水等显著特征;博克图至牙克石和室韦至拉布大林两条公路病害主要是由多年冻土融沉作用引起,而伊尔施至柴桥公路的病害主要由冻胀作用导致;区域内新建公路会破坏原有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影响路基结构内部的热状态以及永久冻土;路域环境地表丰富水体、路基坡脚积水或径流、季节性积雪融水也会增加路基路面的病害风险,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期刊论文 2023-12-21 DOI: 10.13785/j.cnki.nmggydxxbzrkxb.2023.06.006

利用1990~2022年玉树地区5个观测站的冻土深度、地温、气温、气温日较差、积雪日数、降水和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冻土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3 a来:(1)各站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冻土开始结冻日期杂多最早,依次为杂多、治多、曲麻莱、玉树、囊谦;完全消融日期囊谦最早,依次为囊谦、玉树、杂多、治多、曲麻莱;年冻土深度从深到浅依次为曲麻莱、治多、杂多、玉树、囊谦,与年平均气温从低到高的次序一致;(3)冻土呈退化趋势;(4)影响冻土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气温、气温日较差、地温、积雪日数;(5)冻土不同时期降水量、日照与地温相关性比较复杂,对冻土的冻结与消融的影响,存在时间与地域的差异。

期刊论文 2023-09-2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对全球多年冻土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模式中的评估与未来预测以及多年冻土变化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报告指出,在过去30~40年,多年冻土30 m以上的温度普遍升高(高信度)。2007—2016年期间,全球多年冻土温度升高了(0.29±0.12)℃(中等信度),与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变暖[(0.20±0.10)℃]相比,连续多年冻土区观测到了更强的变暖[(0.39±0.15)℃]。活动层厚度在整个泛北极地区都普遍增加(中等信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的范围和体积将会缩小(高信度)。全球地表气温每升高1°C,距地表3 m的多年冻土体积将减少约25%(中等信度)。然而,由于地球系统模型中对与多年冻土相关物理过程的表征不完整,多年冻土的体积缩小可能被低估。报告还指出,多年冻土退化对全球冻土-碳气候反馈、生态系统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造成了显著影响,在气候模式及风险评估中应予以考虑。

期刊论文 2023-07-29

作为全球碳循环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在土壤碳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联动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并因此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主要为微生物产甲烷活动和冻土层、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释放作用,其中,微生物气源的研究较为成熟,而冻土层和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甲烷的排放研究目前尚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在影响因子方面,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依次为土壤温度、湿度和水位条件、有机质含量、地表植被条件等,这些要素可以对甲烷产生、传输和氧化吸收等多个环节产生影响。模型计算法是当前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评估预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早期的统计计算模型和近年来出现的基于土壤甲烷排放成因机理的过程模型,相关计算结果有效地支撑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研究。通过对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对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和单因子影响作用认识较为明确,不同尺度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也较为成熟。但是,对多气源作用下的冻土区土壤甲烷复合排放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冻土层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释放方面,还缺少相关的定量计算研究。与此同时,在影响因子研究...

期刊论文 2023-07-04 DOI: 10.13745/j.esf.sf.2023.5.29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北起我国漠河,南到大庆,管道工程穿越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和南部松嫩平原的季节冻土区。管道沿线冻土属于高温、高含冰冻土,土体稳定性差,对管道的灾害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该文选取管道沿线松岭、加格达奇和喇嘛甸3个冻土区,将自然环境、冻土状况及管道扰动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可变模糊集对立统一定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冻害破坏的稳定性评价。通过分析评价,松岭区为大片融区多年冻土,评价的计算值为3.41,属于Ⅲ级冻土,稳定性为不良;加格达奇为岛状多年冻土,计算结果为2.468,为Ⅱ级冻土,稳定性较好;喇嘛甸是管道沿线季节冻土区,土体受盐渍灾害影响,评价值为3.254,等级为Ⅲ级,为不良冻土。

期刊论文 2023-03-23 DOI: 10.19981/j.CN23-1581/G3.2023.08.001

采用随机介质理论和模型试验方法,基于现场测试数据和文献发表数据,分析了人工冻土冻胀引发地面变形规律和冻胀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随机介质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人工冻土冻胀引发地面变形曲线是一条高斯型二重积分曲线;(2)物理模型试验得出地面抬升曲线规律与高斯分布拟合度较高,试验地面抬升曲线的高斯分布拟合系数为0.977 47,工程实测数据的高斯分布拟合系数为0.949 32~0.995 53,对文献数据拟合得出拟合系数位于0.954 41~0.983 44;(3)冻结引发地面变形范围为8~10倍冻胀丘宽度。冻结壁为对称结构或拟对称结构时,冻胀引发地面变形曲线可以采用高斯分布进行拟合。该结论可以为人工冻土冻胀引发上部地面变形量计算及影响范围提供设计参考。

期刊论文 2023-03-13 DOI: 10.16037/j.1007-869x.2023.03.017

选用图们国家气象观测站1976—2020年的最大冻土深度,冬季11月至翌年3月平均气温、最大积雪深度、最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和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图们市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976—2020年图们市最大冻土深度呈现下降趋势,年最大冻土深度越大,冻土初终日数也越大,变化趋势几乎相同。年冻土初终日数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其减小速率为3.626 d/10年。最大冻土深度的年代变化分析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冻土深度开始减小,20世纪90年代冻土深度减小幅度更为显著,最大冻土深度与冬季11月至翌年3月平均气温相关性最好,其次是日照时数,再次是年平均风速和年平均最低温度,最后是最大积雪深度。最大冻土深度与冬季11月至翌年3月平均气温呈现负相关、年日照时数均呈现负相关(P<0.01);与年平均风速呈现正相关(P<0.01);与年平均最低温度、年最大积雪深度呈现负相关(P<0.05)。

期刊论文 2022-11-17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41条,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