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受冻土区土层属性特征影响,在沉降作用下,路基工程的纵向裂缝问题较为严重,为此对施工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在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分析阶段,明确冻土区路基融沉在纵向裂缝形成阶段发挥的主导性。在防治施工阶段,当路基施工开挖至多冰冻土层后先铺设中砂做褥垫层,再铺设XPS保温板,以提高垫层的稳定性。采用冻胀不敏感A、B组填料作为施工材料,以方格施工的方式开展分层摊铺。碾压夯实施工阶段,采用重型振动式压路机作为施工装置,以两侧为施工的起始的部位,向中心纵向推进,直至地基的状态参数达到压实标准。在测试结果显示,地基的累计沉降量和纵向裂缝扩展深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期刊论文 2023-12-06

多年冻土区斜坡稳定性是工程建设和铁路正常运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严重且难以防治的属热融滑塌。近年来,格(尔木)拉(萨)段铁路山体滑坡现象不断增多,严重威胁到铁路路基的稳定性与运营安全。另外,滑坡的分布与形态特征及运动规律与其他地区的滑坡具有显著差异。为探索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触发因素、破坏方式与影响因素,研究有效的热融滑塌治理措施,保证铁路工程的质量与运营安全,本文以青藏铁路格拉段K1154+900~K1155+000线路右侧山体滑坡综合处治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年冻土地区热融滑塌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斜坡热融滑塌工程病害的治理措施。

期刊论文 2022-03-14

祁连山冻土分布广泛,近年来气候变暖与降水增加,由于反复的冻融作用,导致许多斜坡表层土体结构破坏严重,形成融冻泥流现象,本文通过对祁连山黑河流域油葫芦段冻土区融冻泥流的特征调查,结合区域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融冻泥流的形成机理,并给定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期刊论文 2020-01-10 DOI: 10.19534/j.cnki.zyxxygc.2019.06.032

扎墨公路处于西藏东南边陲,是我国最后修通的一条连接县城的公路。50年来该公路屡修不通的主要原因是线路南段从4300米寒带的多热拉山口,向南下降到高710米准热带的雅鲁藏布江畔,导致一年四季冰雪、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轮翻肆虐。其中泥石流为主要灾种,不仅分布广、频率高、规模大,同时受8个山地垂直带的影响,类型齐全、性质复杂、成灾方式多变,加之在公路老线选线和确定通过工程时经验不足,不够合理,加剧了公路受毁。本项研究通过对泥石流的全线普查、典型沟勘测、重点沟现场观测等方法,探明公路沿线8个垂直带的带谱、特点及其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揭示不同垂直带的泥石流形成机理;把握不同垂直带的泥石流成灾规律;提出减轻和防御不同垂直带泥石流危害的准则,包括选线、通过工程确定和防护工程布设的准则。为扎墨公路在泥石流活动区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发展高山地区泥石流的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2014-01

针对季节冻土区铁路边坡破坏的特点,分析并总结了破坏形式,破坏特征,季节冻土区冻融滑坡破坏形式及特点,破坏形成机理,冻融滑塌形式以及季节冻土区铁路边坡冻融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铁路边坡此类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

期刊论文 2009-05-21

通过对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段纵向裂缝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根据裂缝形成的路基高度、建设历史、冻土类型、路基坡向和路基排水等条件探讨纵向裂缝的分布规律,依据裂缝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形态特点和变形特征进行形成机理分析,认为纵向裂缝的形成和分布与多年冻土融化、季节活动层冻融过程密切相关,路基过高、地表积水等因素也是裂缝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纵向裂缝的工程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07-12-29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纵向裂缝呈现裂缝数量多、规模大、久治不愈的特点.在野外调查纵向裂缝变形特点和多年冻土上限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导致多年冻土地区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是路基边坡坡脚下存在不稳定的融化区域,并提出机理分析模型.通过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路基中的位移、应变变化规律,提出了纵向裂缝形成过程的3个阶段:初始变形阶段、强度破坏阶段和变形失稳阶段;相应于这3个阶段,路基及地基中呈现了三个性状不同的区域:发育区、抑制区和诱发区.为纵向裂缝防治对策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期刊论文 2006-03-29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