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利用1979—2018年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下同)卫星积雪数据集、华南地区261站逐日降水及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高原冬季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高原西部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最为稳定,其主要影响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对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较小;2)华南前汛期在高原西部积雪偏多年比偏少年偏早20 d,使得前汛期降雨日数偏多,持续时间偏长,总降水量偏多,而降水强度受积雪的影响较小;3)高原积雪偏多年,积雪的冷却作用形成了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而东亚沿岸为“+-+”的位势高度异常,中纬度“西高东低”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侵,使得华南上空温度偏低,同时偏强偏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了低纬地区偏南气流和水汽输送。3—4月锋面在华南北部南北摆动,4月初偏北干冷空气南侵和偏南暖湿气流的持续北推使得锋面加强,触发了前汛期的较早建立;积雪偏少年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均较弱,华南北部锋面在4月初中断,4月中下旬华南北部锋面在偏北弱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下重新建立,从而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晚。

期刊论文 2023-04-21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20503001

利用1979—2018年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下同)卫星积雪数据集、华南地区261站逐日降水及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高原冬季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高原西部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最为稳定,其主要影响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对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较小;2)华南前汛期在高原西部积雪偏多年比偏少年偏早20 d,使得前汛期降雨日数偏多,持续时间偏长,总降水量偏多,而降水强度受积雪的影响较小;3)高原积雪偏多年,积雪的冷却作用形成了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而东亚沿岸为“+-+”的位势高度异常,中纬度“西高东低”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侵,使得华南上空温度偏低,同时偏强偏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了低纬地区偏南气流和水汽输送。3—4月锋面在华南北部南北摆动,4月初偏北干冷空气南侵和偏南暖湿气流的持续北推使得锋面加强,触发了前汛期的较早建立;积雪偏少年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均较弱,华南北部锋面在4月初中断,4月中下旬华南北部锋面在偏北弱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下重新建立,从而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晚。

期刊论文 2023-04-21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20503001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积雪产品,经过去云处理和精度验证制备出高精度逐日无云二值积雪分布数据,并提取积雪物候参数.使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探究2001-2017水文年中国东北地区积雪物候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从11月份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降雪,且积雪开始日期(SCOD)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提前;积雪覆盖天数(SCD)和积雪结束日期(SCED)均与地形地貌分布趋势相吻合,呈现“山区高SCD(SCED)、平原低SCD(SCED)”的分布特征;纬度上呈现“高纬度高SCD(SCED)、低纬度低SCD(SCED)”的分布规律.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SCD和SCED均较小, SCD最低少于10 d,大兴安岭北部SCD较大,最高超过230 d; SCED最早在当年11月, SCED较晚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最晚在次年5月.近20 a来,东北地区SCD呈增加趋势, SCOD和SCED均推迟延后,其中SCED变化趋势更为明显.

期刊论文 2022-09-01 DOI: 10.13885/j.issn.0455-2059.2022.04.010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积雪产品,经过去云处理和精度验证制备出高精度逐日无云二值积雪分布数据,并提取积雪物候参数.使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探究2001-2017水文年中国东北地区积雪物候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从11月份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降雪,且积雪开始日期(SCOD)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提前;积雪覆盖天数(SCD)和积雪结束日期(SCED)均与地形地貌分布趋势相吻合,呈现“山区高SCD(SCED)、平原低SCD(SCED)”的分布特征;纬度上呈现“高纬度高SCD(SCED)、低纬度低SCD(SCED)”的分布规律.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SCD和SCED均较小, SCD最低少于10 d,大兴安岭北部SCD较大,最高超过230 d; SCED最早在当年11月, SCED较晚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最晚在次年5月.近20 a来,东北地区SCD呈增加趋势, SCOD和SCED均推迟延后,其中SCED变化趋势更为明显.

期刊论文 2022-09-01 DOI: 10.13885/j.issn.0455-2059.2022.04.010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