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

树木年代学方法因其强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灾害历史重建。然而,传统树木年代学方法在对特定区域树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时存在不足,基于生长释放/抑制机制的年轮分析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是冰川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尚未开展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的泥石流重建灾害历史研究。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吉隆藏布江流域热玛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分析47棵树平均树龄(82 a±24 a)的创伤特征(树脂道密度≥12个/cm2),结合重建泥石流暴发时间的精确度(R=0.8)动态优化生长扰动阈值;分析树木年轮因泥石流干扰产生的伤疤、愈伤组织及生长释放/抑制等特征,结合区域树木生长特征,优化了树木年轮生长释放/抑制的阈值和Wit指数(加权响应指数)的计算方法,重建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历史;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热玛沟流域树木年轮弱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25%(原标准40%),强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54%(原标准60%),事件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7.6%(p<0.01)。通过1988—...

期刊论文 2025-04-15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80

树木年代学方法因其强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灾害历史重建。然而,传统树木年代学方法在对特定区域树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时存在不足,基于生长释放/抑制机制的年轮分析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是冰川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尚未开展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的泥石流重建灾害历史研究。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吉隆藏布江流域热玛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分析47棵树平均树龄(82 a±24 a)的创伤特征(树脂道密度≥12个/cm2),结合重建泥石流暴发时间的精确度(R=0.8)动态优化生长扰动阈值;分析树木年轮因泥石流干扰产生的伤疤、愈伤组织及生长释放/抑制等特征,结合区域树木生长特征,优化了树木年轮生长释放/抑制的阈值和Wit指数(加权响应指数)的计算方法,重建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历史;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热玛沟流域树木年轮弱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25%(原标准40%),强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54%(原标准60%),事件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7.6%(p<0.01)。通过1988—...

期刊论文 2025-04-15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80

树木年代学方法因其强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灾害历史重建。然而,传统树木年代学方法在对特定区域树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时存在不足,基于生长释放/抑制机制的年轮分析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是冰川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尚未开展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的泥石流重建灾害历史研究。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吉隆藏布江流域热玛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分析47棵树平均树龄(82 a±24 a)的创伤特征(树脂道密度≥12个/cm2),结合重建泥石流暴发时间的精确度(R=0.8)动态优化生长扰动阈值;分析树木年轮因泥石流干扰产生的伤疤、愈伤组织及生长释放/抑制等特征,结合区域树木生长特征,优化了树木年轮生长释放/抑制的阈值和Wit指数(加权响应指数)的计算方法,重建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历史;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热玛沟流域树木年轮弱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25%(原标准40%),强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54%(原标准60%),事件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7.6%(p<0.01)。通过1988—...

期刊论文 2025-04-15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80

树木年代学方法因其强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灾害历史重建。然而,传统树木年代学方法在对特定区域树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时存在不足,基于生长释放/抑制机制的年轮分析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是冰川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尚未开展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的泥石流重建灾害历史研究。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吉隆藏布江流域热玛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分析47棵树平均树龄(82 a±24 a)的创伤特征(树脂道密度≥12个/cm2),结合重建泥石流暴发时间的精确度(R=0.8)动态优化生长扰动阈值;分析树木年轮因泥石流干扰产生的伤疤、愈伤组织及生长释放/抑制等特征,结合区域树木生长特征,优化了树木年轮生长释放/抑制的阈值和Wit指数(加权响应指数)的计算方法,重建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历史;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热玛沟流域树木年轮弱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25%(原标准40%),强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54%(原标准60%),事件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7.6%(p<0.01)。通过1988—...

期刊论文 2025-04-15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80

树木年代学方法因其强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灾害历史重建。然而,传统树木年代学方法在对特定区域树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时存在不足,基于生长释放/抑制机制的年轮分析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是冰川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尚未开展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的泥石流重建灾害历史研究。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吉隆藏布江流域热玛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分析47棵树平均树龄(82 a±24 a)的创伤特征(树脂道密度≥12个/cm2),结合重建泥石流暴发时间的精确度(R=0.8)动态优化生长扰动阈值;分析树木年轮因泥石流干扰产生的伤疤、愈伤组织及生长释放/抑制等特征,结合区域树木生长特征,优化了树木年轮生长释放/抑制的阈值和Wit指数(加权响应指数)的计算方法,重建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历史;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热玛沟流域树木年轮弱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25%(原标准40%),强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54%(原标准60%),事件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7.6%(p<0.01)。通过1988—...

期刊论文 2025-04-15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80

一百多年来,新技术的运用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第四纪冰川研究带来重大变化,研究方法和内容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研究者采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方法,定性描述冰川地貌和冰碛物沉积特征及其分布,根据冰川遗迹的相对位置和风化程度划分了4-6次经典冰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的近30年间,采用放射性碳、光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以及火山灰钾氩法/裂变径迹等测年技术测定冰川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的数值年代。其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定量化描述冰川遗迹,解决了许多以往第四纪冰川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发现了不少新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1)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的大规模冰进、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末次冰期早阶段的时代和倒数第二冰期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北美洲、南美洲和青藏高原最老的冰期时代大约1 Ma。2)采用3S技术(GPS、GIS和RS)并结合野外调查,发现海洋性冰川作用区冰下磨蚀量与冰流速成2次方的定量关系,定量描述古冰川分布和平衡线的空间变化,最近和未来将采用数值模型并结合野外调查模拟山地冰川的面积、体积和平衡线等对气候...

期刊论文 2024-04-15

一百多年来,新技术的运用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第四纪冰川研究带来重大变化,研究方法和内容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研究者采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方法,定性描述冰川地貌和冰碛物沉积特征及其分布,根据冰川遗迹的相对位置和风化程度划分了4-6次经典冰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的近30年间,采用放射性碳、光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以及火山灰钾氩法/裂变径迹等测年技术测定冰川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的数值年代。其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定量化描述冰川遗迹,解决了许多以往第四纪冰川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发现了不少新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1)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的大规模冰进、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末次冰期早阶段的时代和倒数第二冰期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北美洲、南美洲和青藏高原最老的冰期时代大约1 Ma。2)采用3S技术(GPS、GIS和RS)并结合野外调查,发现海洋性冰川作用区冰下磨蚀量与冰流速成2次方的定量关系,定量描述古冰川分布和平衡线的空间变化,最近和未来将采用数值模型并结合野外调查模拟山地冰川的面积、体积和平衡线等对气候...

期刊论文 2024-04-15

一百多年来,新技术的运用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第四纪冰川研究带来重大变化,研究方法和内容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研究者采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方法,定性描述冰川地貌和冰碛物沉积特征及其分布,根据冰川遗迹的相对位置和风化程度划分了4-6次经典冰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的近30年间,采用放射性碳、光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以及火山灰钾氩法/裂变径迹等测年技术测定冰川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的数值年代。其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定量化描述冰川遗迹,解决了许多以往第四纪冰川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发现了不少新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1)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的大规模冰进、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末次冰期早阶段的时代和倒数第二冰期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北美洲、南美洲和青藏高原最老的冰期时代大约1 Ma。2)采用3S技术(GPS、GIS和RS)并结合野外调查,发现海洋性冰川作用区冰下磨蚀量与冰流速成2次方的定量关系,定量描述古冰川分布和平衡线的空间变化,最近和未来将采用数值模型并结合野外调查模拟山地冰川的面积、体积和平衡线等对气候...

期刊论文 2024-04-15

准确界定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形成时代,对于探明其成因、澄清山东中低山丘陵第四纪冰川有无之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峨峪口堆积垄岗砾石组构、沉积构造、地貌组合等标志,均指向其为山洪泥石流堆积物,且为暴发频率极低、发展周期较长的水石流或稀性泥石流堆积。其下伏第四纪沉积物OSL埋藏年龄和AMS14C年龄可作为砾石堆积堤形成时代的最老约束参考年龄,当地村民迁居此地的历史可作为最小约束参考年代。OSL测年结果为2.1~2.3 ka BP,AMS14C测年结果为951~1522 cal AD,证明砾石堆积堤为数百年前形成的历史泥石流遗迹。

期刊论文 2023-02-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2.07.035

准确界定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形成时代,对于探明其成因、澄清山东中低山丘陵第四纪冰川有无之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峨峪口堆积垄岗砾石组构、沉积构造、地貌组合等标志,均指向其为山洪泥石流堆积物,且为暴发频率极低、发展周期较长的水石流或稀性泥石流堆积。其下伏第四纪沉积物OSL埋藏年龄和AMS14C年龄可作为砾石堆积堤形成时代的最老约束参考年龄,当地村民迁居此地的历史可作为最小约束参考年代。OSL测年结果为2.1~2.3 ka BP,AMS14C测年结果为951~1522 cal AD,证明砾石堆积堤为数百年前形成的历史泥石流遗迹。

期刊论文 2023-02-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2.07.035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8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