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研究寒温带白桦树干液流对降水的响应,对不同降雨等级下的树干液流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为大兴安岭地区白桦用水策略以及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2021年5—9月运用热扩散式探针法对寒温带白桦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同步观测气象因子和降水量。【结果】白桦树干液流在无雨天气下呈单峰形平滑曲线,峰值较高,优势木的峰值高达17.30 g·cm-2·h-1,为中等木和被压木的1.18和2.48倍,而降雨天气下液流呈单峰或双峰形波动曲线,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平缓。相较于无雨日,3个降雨等级下的优势木日均液流均出现显著下降(P 展叶期>落叶期,在展叶期,降雨后的液流明显高于降雨前(P 0.05),落叶...
【目的】气候变暖引起冻土退化将会增加冻土之上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有关采伐干扰对冻土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有何影响仍不清楚。【方法】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相对生长方程等方法,测定寒温带大兴安岭冻土生境毛赤杨沼泽林4种不同采伐处理(对照(D)、轻度择伐15%(Qz)、重度择伐45%(Zz)及皆伐(J))的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ACE)(CO2和CH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年净固碳量(VNCS)及相关环境因子(土壤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土壤碳氮含量、雪被厚度等),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采伐干扰对冻土生境毛赤杨沼泽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结果】(1) Zz和J显著降低土壤CH4年均通量(0.008~0.019 mg/(m2·h))52.6%~57.9%,而Qz与对照相近(-10.5%,P>0.05),且其季节动态趋势存在2种类型(D、Qz双峰型-低排放及Zz和J双峰型-低吸收)。(2) Qz、Zz和J显著降低土壤CO2年均通量(103.69~133.65 mg/(m2·h))14.4%~22.4%(P <0.05),且其季节动态趋势存在2种类型(D、Qz...
通过对我国典型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区的原始林、间伐林、原始湿地三种生态系统冻土中锰元素含量以及影响锰元素含量因素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三种生态系统冻土中锰元素含量范围为0.33-6.83gkg-1;②对冻土中锰元素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土壤层次、生态系统、坡向和坡位;③锰元素含量表层最高,向下含量逐渐减少;④三种生态系统锰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原始林、间伐林、原始湿地,坡中、坡下锰含量高于坡上,阴坡锰含量高于阳坡。
本文通过对我国典型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区的原始林、皆伐林、原始湿地3种生态系统冻土中硒元素含量以及影响硒元素含量因素的研究,为了解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林(原始林、皆伐林)和原始湿地冻土中的养分状况,以及硒元素含量对兴安落叶松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资料。结论如下:①3种生态系统冻土中硒元素含量范围0.010mg/kg0.208mg/kg,有机质含量范围14g/kg240g/kg;②对冻土中硒元素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土壤层次、生态系统、坡向和坡位;③硒元素含量表层最高,向下含量逐渐减少;④3种生态系统硒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原始湿地、原始林、皆伐林,坡向和坡位对硒元素含量影响不显著。
大兴安岭自开发建设以来,由于森林火灾、森林采伐及各种人为对森林的破坏,再加之气候变暖多种原因,导致林区多年冻土的不断退化。以兴安落叶松的特殊性为例。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
文章针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寒温带林区冻土变化与天然兴安落叶松林等植被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保护冻土生境相结合的一系列对策。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以来,由于森林火灾、森林采伐及各种人为对森林的破坏,再加之气候变暖等多种原因,导致本区多年冻土的不断退化,以及兴安落叶松的逐步北移。为使寒温带冻土森林实现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寒温带林区的特殊性,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