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硕多岗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脆弱,水电和旅游资源丰富,当地经济欠发达,研究地表水水化学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方法】在系统调查流域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硕多岗河干流及支流水样品,综合利用离子比值分析、PMF源解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硕多岗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规律、补给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硕多岗流域地表水的pH值范围为7.52~8.66,TDS值范围为65.0~744.0mg/L;方解石和白云石饱和指数从1级至4级河网逐渐增大,在4级河网均达到了饱和;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梯级电站增强了蒸发浓缩影响导致部分泄水口水为Cl-Na型。地表水中Na+、K+、Cl-和SO42-
【研究目的】硕多岗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脆弱,水电和旅游资源丰富,当地经济欠发达,研究地表水水化学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方法】在系统调查流域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硕多岗河干流及支流水样品,综合利用离子比值分析、PMF源解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硕多岗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规律、补给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硕多岗流域地表水的pH值范围为7.52~8.66,TDS值范围为65.0~744.0mg/L;方解石和白云石饱和指数从1级至4级河网逐渐增大,在4级河网均达到了饱和;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梯级电站增强了蒸发浓缩影响导致部分泄水口水为Cl-Na型。地表水中Na+、K+、Cl-和SO42-
【研究目的】硕多岗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脆弱,水电和旅游资源丰富,当地经济欠发达,研究地表水水化学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方法】在系统调查流域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硕多岗河干流及支流水样品,综合利用离子比值分析、PMF源解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硕多岗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规律、补给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硕多岗流域地表水的pH值范围为7.52~8.66,TDS值范围为65.0~744.0mg/L;方解石和白云石饱和指数从1级至4级河网逐渐增大,在4级河网均达到了饱和;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梯级电站增强了蒸发浓缩影响导致部分泄水口水为Cl-Na型。地表水中Na+、K+、Cl-和SO42-
【研究目的】硕多岗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脆弱,水电和旅游资源丰富,当地经济欠发达,研究地表水水化学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方法】在系统调查流域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硕多岗河干流及支流水样品,综合利用离子比值分析、PMF源解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硕多岗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规律、补给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硕多岗流域地表水的pH值范围为7.52~8.66,TDS值范围为65.0~744.0mg/L;方解石和白云石饱和指数从1级至4级河网逐渐增大,在4级河网均达到了饱和;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梯级电站增强了蒸发浓缩影响导致部分泄水口水为Cl-Na型。地表水中Na+、K+、Cl-和SO42-
【研究目的】硕多岗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脆弱,水电和旅游资源丰富,当地经济欠发达,研究地表水水化学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方法】在系统调查流域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集硕多岗河干流及支流水样品,综合利用离子比值分析、PMF源解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硕多岗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规律、补给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硕多岗流域地表水的pH值范围为7.52~8.66,TDS值范围为65.0~744.0mg/L;方解石和白云石饱和指数从1级至4级河网逐渐增大,在4级河网均达到了饱和;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梯级电站增强了蒸发浓缩影响导致部分泄水口水为Cl-Na型。地表水中Na+、K+、Cl-和SO42-
【研究目的】拉萨地块作为构成青藏高原的最主要陆块之一,其构造格局的划分对深入理解特提斯洋的时空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一般来说,拉萨地块可进一步划分为北拉萨、中拉萨和南拉萨地块,但关于各地块基底属性、漂移历史、增生过程及构造亲缘性等仍不明确。【研究方法】本文报道了笔者等在北拉萨地块北拉地区开展1∶50000专题地质调查期间,在原划定的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中发现了大面积出露的典型冰碛岩与震积岩。【研究结果】它们与中拉萨地块申扎地区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拉嘎组可对比,是冈瓦纳大陆北缘晚古生代冰期事件的记录。冰碛岩中可见明显冰筏作用形成的冰海相砾石稀散分布在砂质、粉砂质和泥质基质中,具坠石构造。震积岩以震褶岩和震裂岩为主,发育微褶皱、砂(泥)岩脉、同震节理、内碎屑副角砾岩、阶梯状断层和火焰构造等同生或准生地震沉积记录。【结论】北拉地区拉嘎组冰碛岩的发现表明,北拉萨地块与中拉萨地块具有类似的基底,它可能是在陆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增生型微陆块,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这为深入理解北拉萨地块的构造属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目的】拉萨地块作为构成青藏高原的最主要陆块之一,其构造格局的划分对深入理解特提斯洋的时空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一般来说,拉萨地块可进一步划分为北拉萨、中拉萨和南拉萨地块,但关于各地块基底属性、漂移历史、增生过程及构造亲缘性等仍不明确。【研究方法】本文报道了笔者等在北拉萨地块北拉地区开展1∶50000专题地质调查期间,在原划定的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中发现了大面积出露的典型冰碛岩与震积岩。【研究结果】它们与中拉萨地块申扎地区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拉嘎组可对比,是冈瓦纳大陆北缘晚古生代冰期事件的记录。冰碛岩中可见明显冰筏作用形成的冰海相砾石稀散分布在砂质、粉砂质和泥质基质中,具坠石构造。震积岩以震褶岩和震裂岩为主,发育微褶皱、砂(泥)岩脉、同震节理、内碎屑副角砾岩、阶梯状断层和火焰构造等同生或准生地震沉积记录。【结论】北拉地区拉嘎组冰碛岩的发现表明,北拉萨地块与中拉萨地块具有类似的基底,它可能是在陆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增生型微陆块,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这为深入理解北拉萨地块的构造属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目的】拉萨地块作为构成青藏高原的最主要陆块之一,其构造格局的划分对深入理解特提斯洋的时空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一般来说,拉萨地块可进一步划分为北拉萨、中拉萨和南拉萨地块,但关于各地块基底属性、漂移历史、增生过程及构造亲缘性等仍不明确。【研究方法】本文报道了笔者等在北拉萨地块北拉地区开展1∶50000专题地质调查期间,在原划定的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中发现了大面积出露的典型冰碛岩与震积岩。【研究结果】它们与中拉萨地块申扎地区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拉嘎组可对比,是冈瓦纳大陆北缘晚古生代冰期事件的记录。冰碛岩中可见明显冰筏作用形成的冰海相砾石稀散分布在砂质、粉砂质和泥质基质中,具坠石构造。震积岩以震褶岩和震裂岩为主,发育微褶皱、砂(泥)岩脉、同震节理、内碎屑副角砾岩、阶梯状断层和火焰构造等同生或准生地震沉积记录。【结论】北拉地区拉嘎组冰碛岩的发现表明,北拉萨地块与中拉萨地块具有类似的基底,它可能是在陆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增生型微陆块,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这为深入理解北拉萨地块的构造属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目的】南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诸多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该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主要因素,查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前人已有成果,从南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3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结果】南疆地区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山区,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河流出山后,地表水与地下水频繁转化,最终以蒸散发的形式消亡于流域下游。南疆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45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268亿m3,重复量249亿m3。近年的开发利用量已达327亿m3,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远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警戒线,总体上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南疆地区的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优于Ⅲ类水的地表水占94%。地下水的水质从山前倾斜平原向盆地腹部,浅层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由Ⅰ-Ⅲ类转变成Ⅳ-Ⅴ类地下水(高矿化度水)...
【研究目的】南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诸多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该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主要因素,查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前人已有成果,从南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3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结果】南疆地区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山区,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河流出山后,地表水与地下水频繁转化,最终以蒸散发的形式消亡于流域下游。南疆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45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268亿m3,重复量249亿m3。近年的开发利用量已达327亿m3,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远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警戒线,总体上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南疆地区的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优于Ⅲ类水的地表水占94%。地下水的水质从山前倾斜平原向盆地腹部,浅层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由Ⅰ-Ⅲ类转变成Ⅳ-Ⅴ类地下水(高矿化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