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

准确揭示多年冻土区碳源汇特征及其演化趋势对降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以来,研究团队阐明了多年冻土区碳氮磷循环关键参数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构建了多年冻土区首个全生态系统增温实验平台,解析了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对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要素的响应机制,揭示了热融湖塘甲烷(CH4)排放、可溶性有机质降解以及微生物分布特征。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望为实现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论文 2024-11-13

多年冻土活动层内部冰-水相变会导致多年冻土地表出现季节性的冻胀和融沉,而其上限处地下冰融化将引起地表的长期沉降,因此揭示地表形变的季节和长期变化规律可为多年冻土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北界(西大滩—昆仑垭口)为研究区,利用C波段降轨Sentinel-1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地区多年冻土2014—2020年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结果,并基于长期形变速率和季节性形变量探讨了该地区的多年冻土形变规律。结果表明:在多年冻土北界西大滩沟谷地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形变空间差异较大,多年冻土区的长期沉降速率和季节性的形变量高于季节冻土区。此外,高温多年冻土地表沉降比低温多年冻土更为显著,形变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貌单元紧密联系。与西大滩谷地相比,昆仑山垭口地区和楚玛尔河高平原区域的长期形变速率与季节性形变量都明显增大。同时热融湖塘的形成过程与地表形变有着直接的关联,在热融湖塘发展早期,地下冰融化使得区域季节性形变量增大,随着热融湖塘扩张,区域长期沉降速率加剧,热融湖塘进一步发展后,区域季节性形变量可能降低。

期刊论文 2024-01-16

多年冻土的形成一直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以青藏高原地貌特征与多年冻土的形成为出发点,探讨了不同地貌单元下多年冻土的形成特点。总体来看,青藏高原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受地质作用、水文作用以及形成过程的影响,多年冻土的形成及冷生构造、含冰量和发育新等方面均有不同特点。

期刊论文 2022-05-27

文章以大兴安岭地区国道北京至漠河公路瓦拉干至樟岭(塔漠界)段A1标段K313+270~K313+900段特殊路基施工为例,总结了沟塘低洼地貌受丰沛地下水影响情况下,多年冻土与湿地沼泽交替段落的施工病害隐患与防治措施,为多年冻土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论文 2021-04-22 DOI: 10.19537/j.cnki.2096-2789.2021.06.014

田桓铁路大前石岭隧道进口发现岛状多年冻土,该区域现在不具有发育多年冻土的气候、地理条件。根据对研究区的冰缘地貌现象分析,并对冻土采用不平衡U系法测年得知该冻土非现在气候条件下形成,而是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冰盛期,年龄为(12 279±79)年。现场对冻层测温表明该冻土是由于表面块石层气冷作用得以保持其热稳定性并保存至今,冻土表面7 m厚的块石层气冷作用使冻土温度平均降低约1. 5℃。开挖可能会破坏现有的热平衡体系,建议减少表层块石、碎石层的开挖。冻土测温加冻冰测年的方法为类似冻土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研究成果可为田桓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参数。

期刊论文 2019-11-14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札达地区多年冻土的分布情况,归纳总结了冻土下限的遥感解译标志;利用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源对冻土的下限位置进行了圈定,并分别与高程模型和温度模型的圈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区多年冻土区面积为17 148.93 km2;3种模型相互补充参考,可以提高大比例尺多年冻土制图精度,此方法应用结果在区域上作为参考资料前期使用,可大大缩小相关项目前期工作量,提高效率;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圈定多年冻土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更好地为青藏高原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

期刊论文 2017-02-08

冰川及冻土地貌是地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阿拉斯加中南部的冰川成因及冻土分布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南阿拉斯加的地貌特征。在梳理影响冰川成因的多种因素以及永久冻土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对阿拉斯加中南部地区的冰川成因以及冻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1)大冰期被认为主要是由于大陆位置的变动而引起的,冰川形成于冬天冷到可以降雪而夏天不能暖到将所有积雪都融化掉的地方;(2)在中南阿拉斯加,山区之外的一些地方只存在不连续的永冻土。这些能够发育不连续永冻土的地方主要位于科珀河(铜河)流域,以及苏西特纳河流域北部的某些地区。

期刊论文 2016-07-01

通过计算冰期时的冰川位置,发现冰川阻江可能对稳定高原边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能引发多次溃决洪水造成强烈的地表侵蚀。末次冰期时,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发育的古冰川堰塞湖,称之为格嘎古堰塞湖,成为检验该观点的重要地质证据,但是该古堰塞湖年代和记录的溃决洪水次数还缺乏详细研究。本项目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一方面系统的研究格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和分布,确定其形成年代及稳定存在时间。另一方面,选择三个典型的湖相沉积剖面,通过粒度测试,野外和室内的沉积观察侵蚀面、斜层理和表面风化破坏等溃决洪水特征,结合光释光年代和沉积记录的古地场长期变化得出的沉积旋回持续时间,确定古洪水发生的次数,并计算溃决洪水。为定量评价冰川阻江对大峡谷地表过程的影响提供时间标尺及是否存在多次溃决洪水的直接证据。

2014-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7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