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部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中三个园区的分布区,水资源匮乏,近20年气候变化又使径流发生了显著改变,对水资源评价、河流生态和非地带性植被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全方位评价区域径流特征,本文采用WEP 模型对盆地北部6条河流进行长系列径流模拟,并采用实测与模拟结合的数据,结合PCA法筛选出的8个代表性IHA指标,从产汇流时空规律与环境特征流量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后,山区径流深增加8%~28%,平原区不产流面积缩小58%;(2)1981到2020年径流系列于本世纪初发生突变,突变后径流量均值增幅8%~25%,近10年的增加分两种情况:有冰川补给的河流增加14%~41%,无冰川补给的河流增加26%~28%;考虑径流系列的不一致性,采用短周期和典型周期系列分别评价冰川融雪型和降水补给型河流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计算盆地北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0.52亿m3;(3)小洪水因刺激鱼类产卵成为最典型的环境特征流量,研究发现小洪水次数与历时均增加,洪峰流量增加13%~37%。
柴达木盆地北部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中三个园区的分布区,水资源匮乏,近20年气候变化又使径流发生了显著改变,对水资源评价、河流生态和非地带性植被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全方位评价区域径流特征,本文采用WEP 模型对盆地北部6条河流进行长系列径流模拟,并采用实测与模拟结合的数据,结合PCA法筛选出的8个代表性IHA指标,从产汇流时空规律与环境特征流量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后,山区径流深增加8%~28%,平原区不产流面积缩小58%;(2)1981到2020年径流系列于本世纪初发生突变,突变后径流量均值增幅8%~25%,近10年的增加分两种情况:有冰川补给的河流增加14%~41%,无冰川补给的河流增加26%~28%;考虑径流系列的不一致性,采用短周期和典型周期系列分别评价冰川融雪型和降水补给型河流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计算盆地北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0.52亿m3;(3)小洪水因刺激鱼类产卵成为最典型的环境特征流量,研究发现小洪水次数与历时均增加,洪峰流量增加13%~37%。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以车尔臣河为例,对其气温、降水、蒸发与径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径流量也随之增加,但降水没有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气温逐年升高、冰川积雪融水增多所致。车尔臣河作为南疆典型内陆河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分析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以车尔臣河为例,对其气温、降水、蒸发与径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径流量也随之增加,但降水没有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气温逐年升高、冰川积雪融水增多所致。车尔臣河作为南疆典型内陆河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分析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中国自然资源部水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的职能需求之下,面向中国“十四五”及二零三五年远景卫星发展规划,亟需厘清水资源属性卫星遥感监测国内外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剖析中国卫星地表水资源监测能力。本文在对国内外多种类型卫星(包括光学、激光、雷达、重力、GNSS-R等)水资源监测能力及属性反演前沿技术(以地表固液态水的范围、水位、体积变化等为主)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地表水资源卫星遥感监测的现状和不足,从观测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未来卫星遥感地表水资源监测规划设计建议。
在中国自然资源部水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的职能需求之下,面向中国“十四五”及二零三五年远景卫星发展规划,亟需厘清水资源属性卫星遥感监测国内外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剖析中国卫星地表水资源监测能力。本文在对国内外多种类型卫星(包括光学、激光、雷达、重力、GNSS-R等)水资源监测能力及属性反演前沿技术(以地表固液态水的范围、水位、体积变化等为主)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地表水资源卫星遥感监测的现状和不足,从观测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未来卫星遥感地表水资源监测规划设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