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格陵兰冰盖的长期演化历史及其与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关系,国际大洋发现计划400航次在巴芬湾海域毗邻格陵兰冰盖西北部的陆坡/架区钻取了一系列深海沉积岩芯样品。利用航次期间完成古地磁测试后的少量样品剩余(每个约6~10 g),初步测试了其中的长链烯酮和和正构烷烃组分,并结合船上获得的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学证据约束的初步年代框架,尝试分析了上述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水体温度信号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个别样品中长链烯酮含量偏低,但温度信号基本可靠。据此推测增加(如:约20 g)全岩样品基本可以实现常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实验室分析,为后续申请该航次岩芯的高分辨率样品以深入探究格陵兰冰盖演化与海洋关键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探究格陵兰冰盖的长期演化历史及其与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关系,国际大洋发现计划400航次在巴芬湾海域毗邻格陵兰冰盖西北部的陆坡/架区钻取了一系列深海沉积岩芯样品。利用航次期间完成古地磁测试后的少量样品剩余(每个约6~10 g),初步测试了其中的长链烯酮和和正构烷烃组分,并结合船上获得的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学证据约束的初步年代框架,尝试分析了上述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水体温度信号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个别样品中长链烯酮含量偏低,但温度信号基本可靠。据此推测增加(如:约20 g)全岩样品基本可以实现常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实验室分析,为后续申请该航次岩芯的高分辨率样品以深入探究格陵兰冰盖演化与海洋关键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探究格陵兰冰盖的长期演化历史及其与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关系,国际大洋发现计划400航次在巴芬湾海域毗邻格陵兰冰盖西北部的陆坡/架区钻取了一系列深海沉积岩芯样品。利用航次期间完成古地磁测试后的少量样品剩余(每个约6~10 g),初步测试了其中的长链烯酮和和正构烷烃组分,并结合船上获得的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学证据约束的初步年代框架,尝试分析了上述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水体温度信号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个别样品中长链烯酮含量偏低,但温度信号基本可靠。据此推测增加(如:约20 g)全岩样品基本可以实现常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实验室分析,为后续申请该航次岩芯的高分辨率样品以深入探究格陵兰冰盖演化与海洋关键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探究格陵兰冰盖的长期演化历史及其与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关系,国际大洋发现计划400航次在巴芬湾海域毗邻格陵兰冰盖西北部的陆坡/架区钻取了一系列深海沉积岩芯样品。利用航次期间完成古地磁测试后的少量样品剩余(每个约6~10 g),初步测试了其中的长链烯酮和和正构烷烃组分,并结合船上获得的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学证据约束的初步年代框架,尝试分析了上述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水体温度信号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个别样品中长链烯酮含量偏低,但温度信号基本可靠。据此推测增加(如:约20 g)全岩样品基本可以实现常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实验室分析,为后续申请该航次岩芯的高分辨率样品以深入探究格陵兰冰盖演化与海洋关键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探究格陵兰冰盖的长期演化历史及其与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关系,国际大洋发现计划400航次在巴芬湾海域毗邻格陵兰冰盖西北部的陆坡/架区钻取了一系列深海沉积岩芯样品。利用航次期间完成古地磁测试后的少量样品剩余(每个约6~10 g),初步测试了其中的长链烯酮和和正构烷烃组分,并结合船上获得的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学证据约束的初步年代框架,尝试分析了上述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水体温度信号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个别样品中长链烯酮含量偏低,但温度信号基本可靠。据此推测增加(如:约20 g)全岩样品基本可以实现常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实验室分析,为后续申请该航次岩芯的高分辨率样品以深入探究格陵兰冰盖演化与海洋关键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为探讨青海南部陆域冻土区烃源岩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气源条件,通过分析青海开心岭冻土区TK-1钻孔岩芯样品中酸解烃、荧光光谱、甲烷碳同位素含量及垂向迁移变化特征,解析其烃类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剖析岩芯中烃类异常与裂隙或破碎带、水合物稳定带、烃类运聚成藏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其对天然气水合物及烃类运聚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结果显示:钻孔岩芯中烃类在62~80 m、112~119 m、150~169 m和254~350 m深度段出现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富集特征,钻孔岩芯酸解烃中烃类组成、参数比值(C1/ΣC1-5、C1/ΣC2-5、C1/ΣC2-3、iC4/nC4等)、甲烷碳同位素(δ13CPDB)显示烃类以热解成因为主,包括油型裂解气、凝析油伴生气、煤成气和少量的无机成因气。二叠系那益雄组煤系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其热演化过程中的生排烃气可能是形成水合物所需气体的重要来源。冻土带...
为探讨青海南部陆域冻土区烃源岩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气源条件,通过分析青海开心岭冻土区TK-1钻孔岩芯样品中酸解烃、荧光光谱、甲烷碳同位素含量及垂向迁移变化特征,解析其烃类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剖析岩芯中烃类异常与裂隙或破碎带、水合物稳定带、烃类运聚成藏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其对天然气水合物及烃类运聚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结果显示:钻孔岩芯中烃类在62~80 m、112~119 m、150~169 m和254~350 m深度段出现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富集特征,钻孔岩芯酸解烃中烃类组成、参数比值(C1/ΣC1-5、C1/ΣC2-5、C1/ΣC2-3、iC4/nC4等)、甲烷碳同位素(δ13CPDB)显示烃类以热解成因为主,包括油型裂解气、凝析油伴生气、煤成气和少量的无机成因气。二叠系那益雄组煤系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其热演化过程中的生排烃气可能是形成水合物所需气体的重要来源。冻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