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我们旨在认识藏东南林线的形成机理,在色季拉山阴坡冷杉与阳坡方枝柏林线及以上地带沿海拔梯度定位监测了林内、外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季节变化,实测了主要植物种群的叶水势、碳同位素(表征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及其氮素利用效率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阴坡与阳坡的年降水量相似,两坡林线生长季土壤温度接近全球林线低温阈值,但是阳坡比阴坡高0.8-1.0 K;2)位于较高海拔地带的低矮灌草土壤温度明显高于较低海拔地带的林内土壤,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主要受坡向、积雪和植被覆盖的影响;3)阴坡林内土壤温度振幅明显小于阳坡林内及两坡林外灌草丛,是两树种林线在阴坡与阳坡相对分布的限制因子;4)林线不同生活型植物光合生产存在低温加剧的水分/养分胁迫,乔木因树高及生长季低温导致其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高于灌木及草本,在一定低温阈值下郁闭乔木被低矮灌草所替代,有利于改善土壤温度,提高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并减少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路径;5)冠层平均叶碳同位素值分别与个体最大光合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以及群落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普遍存在负相关,与全球文献数据相吻合,为树轮/土壤同位素记录的生态学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