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形成的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然排水导致的洪水灾害对下游构成严重威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的监测预警研究尤为必要。本文基于1990—2023年的多源光学遥感数据,分析了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变化以及突然排水情况,利用面积-体积经验公式和历史洪水数据,以最小排水体积为临界值,推算出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的警戒湖面面积。同时,通过建立排水体积与净洪峰流量的关系,验证了警戒面积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在过去的34 a间共发生了20次突然排水事件,其中17次形成突发洪水,1996—2009年和2015—2019年是反复蓄水和排水的两个不稳定期。冰湖警戒面积为1.046 km2,其突然排水产生的净洪峰流量为418 m3·s-1。尽管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其引发的洪水灾害风险并未降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与基本径流叠加仍可能对下游构成威胁。当冰湖面积接近警戒面积时,应密切监测冰湖的变化,同时结合水文站基本径流情况进行早期预警。本研究提出的警戒面积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为克亚吉...
周期性形成的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然排水导致的洪水灾害对下游构成严重威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的监测预警研究尤为必要。本文基于1990—2023年的多源光学遥感数据,分析了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变化以及突然排水情况,利用面积-体积经验公式和历史洪水数据,以最小排水体积为临界值,推算出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的警戒湖面面积。同时,通过建立排水体积与净洪峰流量的关系,验证了警戒面积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在过去的34 a间共发生了20次突然排水事件,其中17次形成突发洪水,1996—2009年和2015—2019年是反复蓄水和排水的两个不稳定期。冰湖警戒面积为1.046 km2,其突然排水产生的净洪峰流量为418 m3·s-1。尽管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其引发的洪水灾害风险并未降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与基本径流叠加仍可能对下游构成威胁。当冰湖面积接近警戒面积时,应密切监测冰湖的变化,同时结合水文站基本径流情况进行早期预警。本研究提出的警戒面积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为克亚吉...
周期性形成的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然排水导致的洪水灾害对下游构成严重威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的监测预警研究尤为必要。本文基于1990—2023年的多源光学遥感数据,分析了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变化以及突然排水情况,利用面积-体积经验公式和历史洪水数据,以最小排水体积为临界值,推算出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的警戒湖面面积。同时,通过建立排水体积与净洪峰流量的关系,验证了警戒面积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在过去的34 a间共发生了20次突然排水事件,其中17次形成突发洪水,1996—2009年和2015—2019年是反复蓄水和排水的两个不稳定期。冰湖警戒面积为1.046 km2,其突然排水产生的净洪峰流量为418 m3·s-1。尽管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其引发的洪水灾害风险并未降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与基本径流叠加仍可能对下游构成威胁。当冰湖面积接近警戒面积时,应密切监测冰湖的变化,同时结合水文站基本径流情况进行早期预警。本研究提出的警戒面积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为克亚吉...
为了揭示高寒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性,基于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多种方法研究了2000—2016年喀喇昆仑-西昆仑山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和纬度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年喀喇昆仑-西昆仑山LST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速率为0.32℃/10a(P<0.001),表明该区域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其中夏季(0.5℃/10a)增温最显著,秋、冬季次之,而春季(-0.096℃/10a)呈降温趋势.(2)空间上,东帕米尔高原以及阿里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东部高海拔区域升温较快;季节上,春、秋两季具有相似性,均呈中部降温、东西两侧升温的空间变化特征,但升温或降温趋势并不显著,夏季,低海拔区(Ⅰ)和高海拔区(Ⅲ)以升温为主,中海拔区(Ⅱ)以降温为主,而冬季呈现与夏季相反的态势.(3)年均地表温度与海拔的偏相关系数为-0.870,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纬度的偏相关系数-0.513,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LST与海拔的关系更为密切.
为了揭示高寒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性,基于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多种方法研究了2000—2016年喀喇昆仑-西昆仑山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和纬度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年喀喇昆仑-西昆仑山LST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速率为0.32℃/10a(P<0.001),表明该区域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其中夏季(0.5℃/10a)增温最显著,秋、冬季次之,而春季(-0.096℃/10a)呈降温趋势.(2)空间上,东帕米尔高原以及阿里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东部高海拔区域升温较快;季节上,春、秋两季具有相似性,均呈中部降温、东西两侧升温的空间变化特征,但升温或降温趋势并不显著,夏季,低海拔区(Ⅰ)和高海拔区(Ⅲ)以升温为主,中海拔区(Ⅱ)以降温为主,而冬季呈现与夏季相反的态势.(3)年均地表温度与海拔的偏相关系数为-0.870,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纬度的偏相关系数-0.513,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LST与海拔的关系更为密切.
国际上承认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共有十四座。本文通过直接测量和制图调查,新发现三座八千米以上雪山,使得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达17座。新发现的三座雪山按海拔高度排序,第十五高峰——安娜普尔纳东峰(海拔8 013 m,28°35′42.51″N、83°49′17.63″E),位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上。第十六高峰——中央峰(海拔8 011 m,35°48′44.05″N、76°33′56.80″E),位于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线上。第十七高峰——希夏邦马西北峰(海拔8 008 m,28°21′16.54″N、85°46′40.52″E),位于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上。
国际上承认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共有十四座。本文通过直接测量和制图调查,新发现三座八千米以上雪山,使得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达17座。新发现的三座雪山按海拔高度排序,第十五高峰——安娜普尔纳东峰(海拔8 013 m,28°35′42.51″N、83°49′17.63″E),位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上。第十六高峰——中央峰(海拔8 011 m,35°48′44.05″N、76°33′56.80″E),位于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线上。第十七高峰——希夏邦马西北峰(海拔8 008 m,28°21′16.54″N、85°46′40.52″E),位于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上。
通过资料汇总、现场调查、取样试验、类比分析等手段,对区域内冰川雪水、河流水、湖泊水等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水质条件进行研究。该区域地表水资源主要以降雪或融雪补给为主,冰川雪水水质状况较好,河水水质状况相对较差,湖泊水水质状况最差。因生活需要,采用冰川雪水、河流水、湖泊水为饮用水源时,对冰川雪水可经简单净化处理后即可符合饮用水源条件,河流水与湖泊水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净水措施。
通过资料汇总、现场调查、取样试验、类比分析等手段,对区域内冰川雪水、河流水、湖泊水等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水质条件进行研究。该区域地表水资源主要以降雪或融雪补给为主,冰川雪水水质状况较好,河水水质状况相对较差,湖泊水水质状况最差。因生活需要,采用冰川雪水、河流水、湖泊水为饮用水源时,对冰川雪水可经简单净化处理后即可符合饮用水源条件,河流水与湖泊水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净水措施。
研究冰川跃动过程及特征是理解冰川跃动机理的重要途径,目前仍然缺乏详细的冰川跃动过程观测。利用Envisat-1/ASAR、Sentinel-1A、TerraSAR-X/TanDEM-X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获得了东喀喇昆仑山昆常冰川详细的表面流速与表面高程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2年冰川中部隆起,平均增厚(10.19±1.79)m,冰川接收区以消融为主,平均减薄(39.71±1.79)m;2012—2014年冰川主干中部隆起向下迁移,平均增厚(8.21±1.37)m;2018年后积蓄区厚度平均减薄(9.77±3.38)m,接收区平均增厚(19.67±3.38)m。冰川主干表面流速从2007年起增加,并且在2017—2018年内经历过两次快速运动期,两个阶段的最高流速分别达到2.36m·d-1和2.12m·d-1。根据表面高程变化以及流速变化特征,认为昆常冰川在2007—2019年间发生跃动。时序流速表明,昆常冰川很可能是积蓄区发生微跃动/雪崩形成隆起(跃动前锋),并且两次快速运动后突然减速发生在夏末,很可能是冰下水文通道打开排水使得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