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楔假形和原生砂楔是指示古冻土发育的重要证据。两者虽然具有相似的外观形态,但形成过程不同,在反映古气候、古环境和古冻土演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指示意义。在利用地层中的楔形构造推测古环境时,确定其类型是正确解读其环境意义的前提。本文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发现的楔形构造,通过楔形围岩和充填物中的一些微结构判断其属于原生砂楔,进而探讨了这些砂楔代表的环境意义和多年冻土发育状况。柴达木盆地中的砂楔主要形成在末次冰消期的Heinrich 1(H1)和Younger Drays两次降温事件期间。这表明,末次冰消期,柴达木盆地地表几乎全部被风沙覆盖,处于极端干旱的沙漠环境,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降低6℃左右,多年冻土下界较现在下降了约1000m。然而,多年冻土并没有占据整个盆地,在盆地中部和南部保留着大片融区,据此推测,即使末次冰期时期,柴达木盆地仍然保留一定面积的融区。末次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主体和祁连山两大现代多年冻土区并没有通过柴达木盆地连成一片。
冰楔假形和原生砂楔是指示古冻土发育的重要证据。两者虽然具有相似的外观形态,但形成过程不同,在反映古气候、古环境和古冻土演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指示意义。在利用地层中的楔形构造推测古环境时,确定其类型是正确解读其环境意义的前提。本文讨论了柴达木盆地发现的楔形构造,通过楔形围岩和充填物中的一些微结构判断其属于原生砂楔,进而探讨了这些砂楔代表的环境意义和多年冻土发育状况。柴达木盆地中的砂楔主要形成在末次冰消期的Heinrich 1(H1)和Younger Drays两次降温事件期间。这表明,末次冰消期,柴达木盆地地表几乎全部被风沙覆盖,处于极端干旱的沙漠环境,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降低6℃左右,多年冻土下界较现在下降了约1000m。然而,多年冻土并没有占据整个盆地,在盆地中部和南部保留着大片融区,据此推测,即使末次冰期时期,柴达木盆地仍然保留一定面积的融区。末次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主体和祁连山两大现代多年冻土区并没有通过柴达木盆地连成一片。
西南极乔治王岛发育有一套高钾低铝的拉斑玄武岩,夹火山碎屑岩,属于岛弧火山岩系列。该岛还保存了南极最长的冰川沉积记录,是研究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乔治王岛出露的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叶、孢粉、茎干、无脊椎动物化石及鸟类足印的痕迹化石等,从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化石逐渐减少,表明植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幸存的稀疏植被被严格限制在冰川周缘的苔原物种上。冰海相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海相地层主要对应高能环境,早中新世海相地层对应低能环境。对乔治王岛新生代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的探讨,不仅理解了古生物及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也为重建南极古环境提供证据。
西南极乔治王岛发育有一套高钾低铝的拉斑玄武岩,夹火山碎屑岩,属于岛弧火山岩系列。该岛还保存了南极最长的冰川沉积记录,是研究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乔治王岛出露的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叶、孢粉、茎干、无脊椎动物化石及鸟类足印的痕迹化石等,从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化石逐渐减少,表明植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幸存的稀疏植被被严格限制在冰川周缘的苔原物种上。冰海相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海相地层主要对应高能环境,早中新世海相地层对应低能环境。对乔治王岛新生代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的探讨,不仅理解了古生物及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也为重建南极古环境提供证据。
有着海洋"热带雨林"之称的生物礁,是一个由各类生物组成的高级生态系统,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的生物礁都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和古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礁的发展和演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晚古生代冰期对石炭纪生物礁的作用。晚古生代冰期是显生宙以来最为重要的气候变冷事件之一,开始于泥盆纪末,结束于早二叠世,导致全球古气候和古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并对石炭纪生物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多年来,在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虽然已经在晚古生代冰期和石炭纪生物礁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未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两大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受古环境和古气候影响,石炭纪生物礁经历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和演化史,并与晚古生代冰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石炭纪各时期生物礁的繁盛或衰落与气候回暖或变冷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有着海洋"热带雨林"之称的生物礁,是一个由各类生物组成的高级生态系统,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的生物礁都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和古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礁的发展和演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晚古生代冰期对石炭纪生物礁的作用。晚古生代冰期是显生宙以来最为重要的气候变冷事件之一,开始于泥盆纪末,结束于早二叠世,导致全球古气候和古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并对石炭纪生物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多年来,在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虽然已经在晚古生代冰期和石炭纪生物礁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未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两大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受古环境和古气候影响,石炭纪生物礁经历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和演化史,并与晚古生代冰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石炭纪各时期生物礁的繁盛或衰落与气候回暖或变冷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中文摘要】系统开展了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保存的微体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工作,发现陡山沱组下部和上部的微体生物群既有延续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代表性分子,相关性定量分析表明生物演替可能反映了由于环境和生态的改变而导致的生物演化过程,因此能够用以区域地层对比;综合利用碳(包括有机碳和无机碳)、硫同位素的系统研究,揭示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海洋和大气圈可能发生了幕次氧化事件,并发现氧化事件与生物演化在时间上密切相关;华南南沱冰碛岩之上盖帽白云岩中重晶石沉积的多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冰期结束时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了7.5亿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因此成为"雪球地球"假说的最直接证据;通过华南十余条盖帽白云岩剖面系统的沉积学、沉积岩石学和微区碳同位素分析,提出围绕盖帽白云岩形成过程中各个地质事件之间关系的新模式,新模式进一步支持"雪球地球"假说,同时表明甲烷渗漏发生在盖帽白云岩形成之后,因此很可能不是全球性冰期结束的诱因;对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保存的具有外部形态特征变化的胚胎化石进行Micro-CT内部扫描观察,发现其内部具有类似原肠腔的结构,可能是原肠胚动物化石,为该时期的胚胎发育提供了新的证据。
2008-01【中文摘要】近三年来,在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本创新研究群体以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为重点,开展沉积记录的海陆对比研究,在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南海古海洋学与东亚古季风、以及东亚古环境演变的海陆沉积对比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假说,提出“全球季风”、“热带次表层海水”等新概念或新思路,在气候环境演变的机制研究上具有原始创新性;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The South China Sea: Paleoceanography and sedimentology》英文专著,说明在南海古海洋学研究上已处于国际前沿;围绕新生代东亚古环境演变,以“追索东亚地形东倾与季风演化历史”为主题,于2007年4月提交我国第一份IODP航次完整建议书,并于2009年9月提交中国第二份IODP航次完整建议书,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三年期间,本创新研究群体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科交叉互补, 以海洋古环境研究为主、注重海陆结合的西太平洋地区古环境研究骨干队伍。
2007-01【中文摘要】考察测量了粤西南若干多旋回火山岩—红土剖面使用氩—氩、铀系全溶等时线和法测定了火山岩和烘烤红土的年龄,分析了红土和火山岩的化学成分、粘土矿物和造岩矿物成分及同位素组成,初步建立了火山岩—红土系列的岩石地层序列、年代序列和若干环境指标系列。结果表明,本区存在两大喷发旋回,上部属布容期,下部为松山期;红土可分为潮湿贫氧型,和干旱富氧型两大类;埋藏古红土多处于中到中低级红土化阶段,地表红土属中高级阶段;同层红土存在若干个指标波动,表明古气候环境和风化作用时间对红土发育的双重控制。项目探讨了多旋回红土期的古环境特征,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已发表的成果已被多次引用,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赞赏。
1998【中文摘要】在第四纪时期,中国曾发生过四次冰期,前三期学术界均有争论,而晚更新世大理冰期,自1932年克勤脱纳首次发现点仓山洗马潭为冰川地貌,至1937年惠斯曼再次肯定,并提出大理冰期概念为止,大理冰期发祥地,再无人问津。云南省地理所经过三年时间研究,初步获得点苍山自中、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过两次冰期。最早一次分布于点苍山北部罗坪山的大小海子,海拔为3200米,其年代距今为14.35万年,称大小海子冰期,相当于李四光庐山冰期、任美锷玉龙冰期,米士炼铁冰期。第二次分布于点苍山中北部,海拔为3600-3800米,大理冰期。大理冰期分大理I期和大理Ⅱ期,大理Ⅰ期,海拔3600米,时代距今5.67万年;大理Ⅱ期,海拔为3850米,时代距今1.61万年。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