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3

小冰期出现的寒冷气候波动,促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冰川再次扩张。青藏高原上保留有丰富的小冰期冰川地貌证据,利用这些地貌证据模拟古冰川规模,并重建古气候,可为了解区域水资源储量演化以及古气候特征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采用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西藏廓琼岗日峰周边7条山谷内小冰期冰川规模,计算古冰川面积范围约为0.90—4.15 km2,冰储量范围约为4.28 × 10~7—2.85 × 10~8 m3,各冰川平均冰厚值范围约在31.78—99.21 m。计算小冰期与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得到小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13—5737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85—5822 m。根据平衡线高度平均上升55 m的变化,结合孢粉数据显示的小冰期与现代年降水量差异,采用P-T和LR模型重建古气候,结果表明小冰期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43—0.46 ℃。

期刊论文 2025-05-19

小冰期出现的寒冷气候波动,促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冰川再次扩张。青藏高原上保留有丰富的小冰期冰川地貌证据,利用这些地貌证据模拟古冰川规模,并重建古气候,可为了解区域水资源储量演化以及古气候特征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采用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西藏廓琼岗日峰周边7条山谷内小冰期冰川规模,计算古冰川面积范围约为0.90—4.15 km2,冰储量范围约为4.28 × 10~7—2.85 × 10~8 m3,各冰川平均冰厚值范围约在31.78—99.21 m。计算小冰期与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得到小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13—5737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85—5822 m。根据平衡线高度平均上升55 m的变化,结合孢粉数据显示的小冰期与现代年降水量差异,采用P-T和LR模型重建古气候,结果表明小冰期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43—0.46 ℃。

期刊论文 2025-05-19

小冰期出现的寒冷气候波动,促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冰川再次扩张。青藏高原上保留有丰富的小冰期冰川地貌证据,利用这些地貌证据模拟古冰川规模,并重建古气候,可为了解区域水资源储量演化以及古气候特征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采用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西藏廓琼岗日峰周边7条山谷内小冰期冰川规模,计算古冰川面积范围约为0.90—4.15 km2,冰储量范围约为4.28 × 10~7—2.85 × 10~8 m3,各冰川平均冰厚值范围约在31.78—99.21 m。计算小冰期与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得到小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13—5737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85—5822 m。根据平衡线高度平均上升55 m的变化,结合孢粉数据显示的小冰期与现代年降水量差异,采用P-T和LR模型重建古气候,结果表明小冰期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43—0.46 ℃。

期刊论文 2025-05-19

雅鲁藏布江中游山高谷深,宽谷-峡谷相间分布,堵江事件时有发生。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雅鲁藏布江中游发育多个古堰塞湖,但冰川演化与堵江关系仍未可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格嘎古湖、杰德秀古湖和大竹卡古湖3处可能堵江的沟谷(则隆弄沟、扎巴沟、琼玛岗日沟)为研究区域,对其冰川演化与堵江关系进行分析。文章利用PalaeoIce模型,模拟恢复了三处沟谷内的古冰川。新冰期则隆弄冰川面积60.41 km2,较现代冰川扩大了2.7倍,体积为8.00±1.60 km3;扎巴沟可能在末次冰期的冰川面积为4.04 km2,体积为0.23±0.05 km3;末次冰期琼玛岗日冰川(G090321E29251N)面积6.55 km2,较现代冰川扩大了11.9倍,体积为0.75±0.15 km3,物质平衡线为5398 m,相比现代冰川降低151 m。结果表明,则隆弄沟谷较陡呈漏斗状,且全新世新冰期冰川发育规模大,冰舌深入下方河道直接堵江,形成格嘎古堰塞湖;扎巴沟平缓且谷口呈喇叭...

期刊论文 2024-12-11

雅鲁藏布江中游山高谷深,宽谷-峡谷相间分布,堵江事件时有发生。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雅鲁藏布江中游发育多个古堰塞湖,但冰川演化与堵江关系仍未可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格嘎古湖、杰德秀古湖和大竹卡古湖3处可能堵江的沟谷(则隆弄沟、扎巴沟、琼玛岗日沟)为研究区域,对其冰川演化与堵江关系进行分析。文章利用PalaeoIce模型,模拟恢复了三处沟谷内的古冰川。新冰期则隆弄冰川面积60.41 km2,较现代冰川扩大了2.7倍,体积为8.00±1.60 km3;扎巴沟可能在末次冰期的冰川面积为4.04 km2,体积为0.23±0.05 km3;末次冰期琼玛岗日冰川(G090321E29251N)面积6.55 km2,较现代冰川扩大了11.9倍,体积为0.75±0.15 km3,物质平衡线为5398 m,相比现代冰川降低151 m。结果表明,则隆弄沟谷较陡呈漏斗状,且全新世新冰期冰川发育规模大,冰舌深入下方河道直接堵江,形成格嘎古堰塞湖;扎巴沟平缓且谷口呈喇叭...

期刊论文 2024-12-11

利用高分等卫星遥感数据提取达古冰川面积及2016—2020年逐月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基于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达古冰川面积变化与气温、降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达古冰川2001—2021年面积逐渐萎缩,年变化率为﹣3.915%;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变化平缓,但降水分布趋于集中,极端降水情况增多;达古冰川面积变化是长时间序列累积的结果,因气象数据量较少,暂未发现与气温、降水的强相关性。

期刊论文 2024-09-14 DOI: 10.15913/j.cnki.kjycx.2024.18.051

利用高分等卫星遥感数据提取达古冰川面积及2016—2020年逐月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基于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达古冰川面积变化与气温、降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达古冰川2001—2021年面积逐渐萎缩,年变化率为﹣3.915%;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变化平缓,但降水分布趋于集中,极端降水情况增多;达古冰川面积变化是长时间序列累积的结果,因气象数据量较少,暂未发现与气温、降水的强相关性。

期刊论文 2024-09-14 DOI: 10.15913/j.cnki.kjycx.2024.18.051

一百多年来,新技术的运用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第四纪冰川研究带来重大变化,研究方法和内容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研究者采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方法,定性描述冰川地貌和冰碛物沉积特征及其分布,根据冰川遗迹的相对位置和风化程度划分了4-6次经典冰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的近30年间,采用放射性碳、光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以及火山灰钾氩法/裂变径迹等测年技术测定冰川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的数值年代。其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定量化描述冰川遗迹,解决了许多以往第四纪冰川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发现了不少新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1)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的大规模冰进、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末次冰期早阶段的时代和倒数第二冰期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北美洲、南美洲和青藏高原最老的冰期时代大约1 Ma。2)采用3S技术(GPS、GIS和RS)并结合野外调查,发现海洋性冰川作用区冰下磨蚀量与冰流速成2次方的定量关系,定量描述古冰川分布和平衡线的空间变化,最近和未来将采用数值模型并结合野外调查模拟山地冰川的面积、体积和平衡线等对气候...

期刊论文 2024-04-15

一百多年来,新技术的运用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第四纪冰川研究带来重大变化,研究方法和内容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研究者采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方法,定性描述冰川地貌和冰碛物沉积特征及其分布,根据冰川遗迹的相对位置和风化程度划分了4-6次经典冰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的近30年间,采用放射性碳、光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以及火山灰钾氩法/裂变径迹等测年技术测定冰川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的数值年代。其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定量化描述冰川遗迹,解决了许多以往第四纪冰川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发现了不少新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1)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的大规模冰进、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简称LGM)、末次冰期早阶段的时代和倒数第二冰期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对比;北美洲、南美洲和青藏高原最老的冰期时代大约1 Ma。2)采用3S技术(GPS、GIS和RS)并结合野外调查,发现海洋性冰川作用区冰下磨蚀量与冰流速成2次方的定量关系,定量描述古冰川分布和平衡线的空间变化,最近和未来将采用数值模型并结合野外调查模拟山地冰川的面积、体积和平衡线等对气候...

期刊论文 2024-04-15

分析冰川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的迁移转化特征是评估冰川消融对下游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依据,但冰川表层雪中DOM在冬春季节的迁移转化特征尚不明确。本文以达古冰川冬春季节表层雪和春季冰川径流为研究对象,使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表层雪和径流中DOM进行分子层次表征。结果显示:达古冰川冬春季节表层雪中DOM化学组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脂类、多肽类、不饱和烃类,还含有少量的酚类、多环芳烃类和糖类,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和陆源性输入。春季径流中DOM的主要来源是陆源性输入,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分析不同季节表层雪DOM的分子组成变化,发现冬季低温环境有利于表层雪中脂类、多肽类和含S类DOM分子的富集,春季气温升高则有利于表层雪中多肽类、不饱和烃类和含N类DOM分子的富集。比较春季径流和表雪中DOM的分子组成变化,发现径流中杂原子类DOM含量降低,微生物来源的脂类和多肽类DOM含量降低,陆源性的酚类和多环芳烃类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径流中DOM的生物活性降低而光反应活性增加。因此随着冰川持续消融大量的冰川融水将DOM带入下游水环境...

期刊论文 2024-03-18
  • 首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3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