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379

文章利用茫崖、冷湖、大柴旦、德令哈、天峻和茶卡气象监测站1961—2019年冻土观测资料和气温以及0、5、10、15、20cm地温资料,采用JuLian日换算方法、累积距平法、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法系统分析研究了青海省海西地区冻土初日和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初日和终日突变特征、初日和终日与地温和气温相关性以及冻土初日和终日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西地区冻土初日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且与冻结当月的平均气温和地温相关性显著;冻土终日与春季平均气温、春季0~20cm平均地温呈负相关。分析结果可为当地农业、水利、交通、建筑等项目的安全生产和建设施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3-31

热喀斯特湖作为多年冻土响应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冰冻圈地貌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水文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危害冻土工程稳定性。通过综述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形成演化、水文循环、热量迁移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工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在环北极不连续多年冻土区,多数区域的湖塘面积呈减少趋势;在连续多年冻土区,湖塘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均有发生,而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暖湿化导致热喀斯特湖快速形成和扩张。同时,热喀斯特湖演化耦合水文循环过程及产生的热效应会改变周围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水热过程,并降低毗邻冻土工程的稳定性。热喀斯特湖发育加速多年冻土碳库分解,释放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并反馈于气候变化系统。目前,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过程及环境效应是国际冻土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未来需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并基于热喀斯特湖水—热—碳循环耦合过程,发展高精度陆面过程模型,研究变化环境下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演替、水资源变化及碳循环等问题,推动冰冻圈科学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28

冻土作为冰冻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存在分布及水热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纬度、海拔等,局地因素如植被类型、积雪、土壤水分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冻土的变化。特别是位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南缘的兴安-贝加尔型多年冻土,其发育、保存和分布等状态特征与局地因素密不可分。本文结合40多个钻孔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得出目前大兴安岭多年冻土温度和厚度总体上受纬度影响,由南往北随年平均气温降低,冻土温度由0℃降到-2.83℃,但局地因素的影响可使地温最低达-3.6℃;厚度范围为29~130 m,其中地温低、厚度大的多年冻土主要发育在谷底的塔头灌丛湿地区域。满归、根河、伊图里河、新林等地的监测数据表明,自2009年开始,大部分钻孔温度显示该区活动层减薄,浅层多年冻土地温降低,融区最大冻结深度加深,而深层多年冻土却呈升温趋势,零地温变化率位置则各不相同,推测这种情况与全球变暖间隙以及植被、积雪和人类活动等局地因素有关。本研究对理解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地温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应对冻土退化带来的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论文 2025-03-20

全球变暖对北半球多年冻土的影响日益显著,多年冻土退化是现代冰冻圈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15种不同地球系统模式(ACCESS-CM2、ACCESS-ESM1-5、BCC-CSM2-MR、CanESM5、CESM2、CESM2-WACCM、EC-Earth3、FGOALS-f3-L、IPSL-CM6A-LR、MIROC6、MPI-ESM1-2-HR、MPI-ESM1-2-LR、MRI-ESM2-0、NorESM2-LM、NorESM2-MM)的CMIP6土壤温度数据,分析了未来不同排放情境(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北半球多年冻土面积和活动层厚度(ALT)的时空格局,重点解析了影响ALT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各地球系统模式(ESM)对ALT的模拟能力差异显著。基于性能最优的4个ESM(MPI-ESM1-2-LR、ACCESS-ESM1-5、MPI-ESM1-2-HR和BCC-CSM2-MR)分析发现,2015—2100年间,高排放情境(SSP370、SSP585)下多年冻土面积减少速率显著加快,SSP585情境下冻土面积消退...

期刊论文 2025-03-13 DOI: 10.13287/j.1001-9332.202505.026

研究目的: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暖湿化逐年加剧,致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热侵蚀加剧,冻土退化对高原寒区铁路安全运营及相关铁路工程建设带来众多技术难题。通过收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沿线气温、降水、地温等数据,系统分析多年冻土区气候变化规律与冻土变化特征,研究成果旨在为增温条件下高原寒区工程维养与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论:(1)近20年青藏高原增温速率为0.64℃/10 a,降水量增加速率为16.8 mm/10 a;(2)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气温为-5.9~-2.7℃,年降水量增加了75~86 mm;(3)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地温升高0.06~0.21℃,南北两界温度提高了0.04~0.17℃,沿线冻结指数为1.5~5.6;(4)本研究成果可为高原寒区道路工程建造与既有工程病害处置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6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威胁着高原铁路路基及下伏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但以往研究缺乏综合考虑铁路沿线气候、多年冻土及路基稳定性的系统分析。针对这一研究的不足,基于铁路沿线气象和多年冻土路基地温监测数据,分析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气温降水、天然场地年平均地温与天然上限、路基人为上限及路基左右路肩沉降变化,揭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铁路多年冻土路基热稳定性变化,为多年冻土区铁路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20年来,铁路沿线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1.2℃和80mm;相较于2007年,2020年铁路沿线天然场地多年冻土年均地温平均升高0.1℃,多年冻土天然上限平均下降0.58 m,路基人为上限平均抬升2.34 m,路基左路肩平均沉降大于右路肩,存在阴阳坡效应。整体而言,铁路多年冻土路基状态稳定,运行状态良好,建设运营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有效,但面向未来气候加剧变化趋势,应提前谋划多年冻土保护新技术。

期刊论文 2024-10-30

为了更精细地刻画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选取多年冻土分布较为连续的沱沱河源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生长季(5—9月)NDVI对气候变化及不同地形和植被类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NDV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0.013 (10a)-1;NDVI增长区域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4.1%,其中,显著增长区域约占45.0%,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流两侧及冰川区附近;而16.0%地区的植被NDVI呈降低趋势,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高寒荒漠草原区。不同植被类型及不同地形区的NDVI变化速率存在差异。(2)研究期间生长季降水量、气温、太阳辐射和土壤水分含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生长季NDVI与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在年际变化中整体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更强;生长季NDVI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其中55.4%的区域呈正相关关系;生长季NDVI变化与太阳辐射整体呈负相关关系。气温升高对草甸区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强,对草原区植被...

期刊论文 2024-09-10

野火是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的主要扰动形式之一,近年来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多年冻土区的野火不仅燃烧地上和地下有机质,还会促进冻土融化,从而向大气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但目前对于北半球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对全球野火燃烧碳排放贡献的认识仍然有限.本研究利用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资料相结合的野火燃烧碳排放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北半球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地上和地下燃料燃烧分别对全球野火燃烧碳排放的贡献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2002~2020年期间,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约贡献全球野火燃烧碳排放的11.96%,其中地上燃烧碳排放约贡献全球地上野火燃烧碳排放的3.94%、地下燃烧碳排放约贡献全球地下燃烧碳排放的63.57%.整个北半球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对全球的贡献在7月和8月增加最为显著,而连续冻土区(冻土覆盖范围大于90%的区域)则在6月和7月增加最为显著.北半球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地上和地下燃烧对全球的野火燃烧排放量贡献都在增加,主要是因为全球的燃烧排放总量在减少,而北半球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野火燃烧排放量在增加,其中连续冻土区燃烧排放量的增加和对全球贡献的增长最为显著.本研究强调了北半球高纬度多...

期刊论文 2024-09-05

为了研究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冻土的影响,基于锡林浩特国家基准气候站1961—2021年的逐日冻土深度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相关性检验、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季节性冻土冻融日期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气象因子,建立冻土深度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最大冻土深度以-1.75 cm/(10 a)的速度变浅;年代际变化呈“V”形分布,20世纪70年代平均冻土深度最深,90年代平均冻土深度最浅,总体为深—浅—深的变化规律;1983—1988年冻土深度有强突变发生;最大冻土深度的主周期为28 a;冻土冻结日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消融日期有提前的趋势;最大冻土深度与年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40 cm地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气温和40 cm地温是影响季节性冻土深度变化的关键气象因子。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可以预测锡林浩特地区的冻土深度,为地方修建铁路、埋设取暖管道等与冻土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同时,研究冻土深度的气候变化响应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业生产,促进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论文 2024-08-08

本文以勒拿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3条北极冻土河流为研究流域,利用LOADEST模型建立了径流对河流污染物输出的预测模型,分析了污染物输移量年际间变化、河流污染物输出的季节性规律,阐述了径流和污染物输出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极3条大河的NH4+、 NO3-、 PO43-、 TDN、 TDP、 TSS的多年平均通量分别为39.24Gg/yr、 115.75Gg/yr、 12.74Gg/yr、 535.83Gg/yr、 28.49Gg/yr、 33 437.83 Gg/yr,且3条河流关键污染物总体输移量呈现下降趋势;3条河流径流量存在相似的季节分布特征,1~4月径流量较小,于6月达到峰值;PO43-、 TDN、 TDP、 TSS的输移主要发生在春、夏季,NH4+、 NO3-的输移主要发生在冬季,其中TSS、 PO43-的浓度随径流量增加而升高,NH4+、 NO...

期刊论文 2024-08-05 DOI: 10.15920/j.cnki.22-1179/tv.2024.08.002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79条,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