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温度不断上升,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对公路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研究冰川泥石流对公路的潜在危险性,文章采用FLO-2D软件,以西藏自治区扎墨公路泥石流—桑谷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4种不同重现期下泥石流泥深和流速的模拟,进行桑谷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可知,4种重现期下的堆积面积分别为28.96×104 m2、43.87×104 m2、52.99×104 m2、58.91×104 m2;研究区域内4种不同重现期的泥石流高危险性区占比均超50%,中危险区占比面积在20%左右,低危险区占比面积在15%左右,该沟属于高危险泥石流。评价结果对扎墨公路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评价体系可为以后的冰川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随着全球温度不断上升,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对公路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研究冰川泥石流对公路的潜在危险性,文章采用FLO-2D软件,以西藏自治区扎墨公路泥石流—桑谷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4种不同重现期下泥石流泥深和流速的模拟,进行桑谷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可知,4种重现期下的堆积面积分别为28.96×104 m2、43.87×104 m2、52.99×104 m2、58.91×104 m2;研究区域内4种不同重现期的泥石流高危险性区占比均超50%,中危险区占比面积在20%左右,低危险区占比面积在15%左右,该沟属于高危险泥石流。评价结果对扎墨公路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评价体系可为以后的冰川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随着全球温度不断上升,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对公路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研究冰川泥石流对公路的潜在危险性,文章采用FLO-2D软件,以西藏自治区扎墨公路泥石流—桑谷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4种不同重现期下泥石流泥深和流速的模拟,进行桑谷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可知,4种重现期下的堆积面积分别为28.96×104 m2、43.87×104 m2、52.99×104 m2、58.91×104 m2;研究区域内4种不同重现期的泥石流高危险性区占比均超50%,中危险区占比面积在20%左右,低危险区占比面积在15%左右,该沟属于高危险泥石流。评价结果对扎墨公路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评价体系可为以后的冰川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基于融雪性洪水发生机理,选取积雪深度、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6个关键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应用信息量模型对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和区划。结果表明:(1)额尔齐斯河流域春季融雪洪水多发生在海拔1 500 m以下山前平原和河流附近的草地、耕地和居民用地区域;(2)积雪深度和水系距离是影响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积雪深度在40~50 cm、水系距离在1~2 km的区域洪水发生风险显著(;3)5组随机实验模型平均AUC值为0.86,验证了基于选定的6个关键指标因子,应用信息量模型评价额尔齐斯河流域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的有效性。
基于融雪性洪水发生机理,选取积雪深度、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6个关键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应用信息量模型对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和区划。结果表明:(1)额尔齐斯河流域春季融雪洪水多发生在海拔1 500 m以下山前平原和河流附近的草地、耕地和居民用地区域;(2)积雪深度和水系距离是影响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积雪深度在40~50 cm、水系距离在1~2 km的区域洪水发生风险显著(;3)5组随机实验模型平均AUC值为0.86,验证了基于选定的6个关键指标因子,应用信息量模型评价额尔齐斯河流域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的有效性。
西藏边境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对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搜集西藏21个边境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查明该区域共有3 224处地质灾害点,包括崩塌768处、滑坡697处、泥石流1 738处、冰湖溃决型链式灾害21处。其中,大型及以上的崩塌99处、滑坡48处、泥石流23处。综合区域地貌、气候特征,将西藏边境区域分为东段(南迦巴瓦峰—错那)、中段(错那—普兰)及西段(普兰—日土)。本文系统研究总结各段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危害特征,结合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及诱发因素,选取高程、坡度、水系密度、工程岩组、断裂密度、年均降雨量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7个影响因子,基于层析分析法和加权信息量法对西藏边境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识别出察隅县察隅曲、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段、错那县娘姆江流域、洛扎县洛扎曲、亚东县麻曲、定结县朋曲、定日县绒辖曲、聂拉木县波曲及吉隆县吉隆藏布等9个流域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边境地区建设中需关注建设场地地质安全评价、高陡斜坡蠕滑堵江、冰湖溃决、地震灾害及其长期后效应等四个关键问题,为西藏边境地区的宏观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西藏边境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对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搜集西藏21个边境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查明该区域共有3 224处地质灾害点,包括崩塌768处、滑坡697处、泥石流1 738处、冰湖溃决型链式灾害21处。其中,大型及以上的崩塌99处、滑坡48处、泥石流23处。综合区域地貌、气候特征,将西藏边境区域分为东段(南迦巴瓦峰—错那)、中段(错那—普兰)及西段(普兰—日土)。本文系统研究总结各段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危害特征,结合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及诱发因素,选取高程、坡度、水系密度、工程岩组、断裂密度、年均降雨量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7个影响因子,基于层析分析法和加权信息量法对西藏边境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识别出察隅县察隅曲、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段、错那县娘姆江流域、洛扎县洛扎曲、亚东县麻曲、定结县朋曲、定日县绒辖曲、聂拉木县波曲及吉隆县吉隆藏布等9个流域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边境地区建设中需关注建设场地地质安全评价、高陡斜坡蠕滑堵江、冰湖溃决、地震灾害及其长期后效应等四个关键问题,为西藏边境地区的宏观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消退,导致冰湖迅速扩张,冰湖溃决灾害的威胁日趋严重,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亚东河流域分布着大量冰湖,1940年流域内穷比吓玛错溃决对下游40 km外的亚东县城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房屋倒塌,基础设施被毁,在该流域开展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冰湖溃决灾害的调查评价,基于高分卫星数据和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获取冰川、冰湖、冰碛物等基础要素。结果表明亚东河流域共分布冰川28条,总面积为34.03 km2,共分布冰湖228个,总面积为7.79 km2,近30 a来呈冰川小幅退缩、冰湖小幅扩张的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结合遥感提取要素对区域冰湖的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得到区域危险性冰湖分布情况,评价结果表明亚东河流域共分布潜在危险冰湖15个,其中高危险性冰湖5个、中危险性冰湖8个、低危险性冰湖2个,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山区,为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消退,导致冰湖迅速扩张,冰湖溃决灾害的威胁日趋严重,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亚东河流域分布着大量冰湖,1940年流域内穷比吓玛错溃决对下游40 km外的亚东县城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房屋倒塌,基础设施被毁,在该流域开展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冰湖溃决灾害的调查评价,基于高分卫星数据和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获取冰川、冰湖、冰碛物等基础要素。结果表明亚东河流域共分布冰川28条,总面积为34.03 km2,共分布冰湖228个,总面积为7.79 km2,近30 a来呈冰川小幅退缩、冰湖小幅扩张的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结合遥感提取要素对区域冰湖的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得到区域危险性冰湖分布情况,评价结果表明亚东河流域共分布潜在危险冰湖15个,其中高危险性冰湖5个、中危险性冰湖8个、低危险性冰湖2个,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东北部和西北部高山区,为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阿富汗东北部是典型的高原寒旱地区,滑坡灾害发育,除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外,还由积雪覆盖、冰雪消融等方面控制;为研究高原寒旱地区滑坡危险性,在遥感解译基础数据上,考虑高原寒旱地区积雪覆盖和冰川活动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引入积雪覆盖度和消融水当量两个评价指标,基于证据权-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以度日模型、SCS-CN模型建立滑坡危险性评价体系,并根据混淆矩阵对评价模型进行检验;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极高危险性区域占全区10.46%,分布灾害面积占比82.71%,主要分布在努尔斯坦省东部库纳尔-奇特拉尔河段、巴达赫尚省除瓦罕走廊段的中东部高山区和帕尔万省赫尔曼德河段;高危险性区域占全区14.83%,分布灾害面积占比12.11%,主要分布在巴达赫尚省东部区域、努尔斯坦省和帕尔万省西部.检验结果及统计结果均表明结合证据权法取负样本对神经网络精度提升显著;研究成果为阿富汗滑坡灾害早期预警与工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