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克海峡的打开受到南美南部和南极半岛北部板块运动与构造演化影响,并导致南极绕极流和现今大洋环流模式最终形成,是理解新生代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通过古大陆重建与古海洋学相关方法研究德雷克海峡打开与南极绕极流形成过程,本文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综合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全球大洋底栖有孔虫δ18O、δ13C、全球深海溶解氧含量、大气CO2浓度、全球大洋生产力变化等数据,提出40~35、30~25和20~18 Ma 3期德雷克海峡打开与南极绕极流加强的关键阶段。这3期事件发生于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的关键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发生在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形成之后,对应全球大洋底栖有孔虫δ13C低值、大气CO2浓度低值、深海溶解氧低值、南大洋高生产力和赤道海区低生产力阶段。据此,我们提出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相关构造事件导致南极绕极流增强,并主导了这些时期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变化,这一认识有助于厘清德雷克海峡演化的重要阶段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德雷克海峡的打开受到南美南部和南极半岛北部板块运动与构造演化影响,并导致南极绕极流和现今大洋环流模式最终形成,是理解新生代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通过古大陆重建与古海洋学相关方法研究德雷克海峡打开与南极绕极流形成过程,本文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综合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全球大洋底栖有孔虫δ18O、δ13C、全球深海溶解氧含量、大气CO2浓度、全球大洋生产力变化等数据,提出40~35、30~25和20~18 Ma 3期德雷克海峡打开与南极绕极流加强的关键阶段。这3期事件发生于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的关键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发生在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形成之后,对应全球大洋底栖有孔虫δ13C低值、大气CO2浓度低值、深海溶解氧低值、南大洋高生产力和赤道海区低生产力阶段。据此,我们提出南极半岛北部与南美南部相关构造事件导致南极绕极流增强,并主导了这些时期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变化,这一认识有助于厘清德雷克海峡演化的重要阶段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南极半岛巴赫冰架(Bach Ice Shelf)是全南极冰盖消融最剧烈的区域之一。每年消融期,大量融水在巴赫冰架冰面存储和输送,对冰架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对巴赫冰架冰面融水的长期动态变化了解较少。本研究利用2013—2020年21期Landsat-8 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影像提取了巴赫冰架长时序冰面融水遥感信息,统计了融水的面积和体积。综合MERRA-2再分析数据集与冰架高空间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REMA,分析了巴赫冰架冰面融水面积与体积的动态变化,并将遥感反演的冰面融水体积与MERRA-2模型模拟的冰面融水径流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2013—2020年研究区91.7%的冰面融水分布在巴赫冰架上,且冰架上>90%的融水与触地线距离较近(<7km);(2)融水通过冰面水系在冰面湖之间输送,但并未到达巴赫冰架前端进入大洋;(3)2013—2020年巴赫冰架冰面融水面积与体积均呈上升趋势,每年12月中旬冰面融水出现在触地线周围,随后开始向冰架前端扩张,次年1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消退;(4)遥感反演的冰面融水体积小于MERRA-...
南极半岛巴赫冰架(Bach Ice Shelf)是全南极冰盖消融最剧烈的区域之一。每年消融期,大量融水在巴赫冰架冰面存储和输送,对冰架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对巴赫冰架冰面融水的长期动态变化了解较少。本研究利用2013—2020年21期Landsat-8 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影像提取了巴赫冰架长时序冰面融水遥感信息,统计了融水的面积和体积。综合MERRA-2再分析数据集与冰架高空间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REMA,分析了巴赫冰架冰面融水面积与体积的动态变化,并将遥感反演的冰面融水体积与MERRA-2模型模拟的冰面融水径流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2013—2020年研究区91.7%的冰面融水分布在巴赫冰架上,且冰架上>90%的融水与触地线距离较近(<7km);(2)融水通过冰面水系在冰面湖之间输送,但并未到达巴赫冰架前端进入大洋;(3)2013—2020年巴赫冰架冰面融水面积与体积均呈上升趋势,每年12月中旬冰面融水出现在触地线周围,随后开始向冰架前端扩张,次年1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消退;(4)遥感反演的冰面融水体积小于M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