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
1

1

共检索到 2

该文介绍了南极中山站的工程地质概况,结合国家"十五"能力建设期间对南极中山站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进行了冻土的取样以及试样融沉和冻胀模拟试验,在分析中山站区冻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状,研究试样含水量参数等对融沉和冻胀性能的影响和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山站实际情况和试样试验成果为站区建筑物设计提供基础方案和措施。

期刊论文 2010-07-21

【中文摘要】本项目利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地磁共轭台站所获得的午后极光可见光波段成像数据同卫星紫外极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午后“极光亮斑”的发生规律和南北极共轭/非共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极光亮斑”其实对应着地面光学观测到的极光弧上的涡旋,它的物理特性和形成机制与极光弧有着紧密联系;在“极光亮斑”的可见光观测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极光亮斑”形成机制的物理解释:磁层顶K-H表面波激发的跨磁力线传播的动力学Alfvén波在极区午后扇区形成午后极光弧,极光弧上的平行加速电场区域内的沉降粒子在垂直于磁力线方向上的水平漂移,形成速度剪切,在K-H不稳定性的作用下,形成极光弧上的涡旋结构,这种涡旋结构可能对应着卫星观测到的“极光亮斑”。午后“极光亮斑”的共轭/非共轭现象受IMF By分量的控制:当|By|>>|Bz|时,午后“极光亮斑”不会在南北半球同时出现,IMF By>0和By<0时分别出现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当|By|~|Bz|时,可能在南北半球同时出现。在对太阳风动压的突然增强引起的磁层效应研究中发现同步轨道高能质子通量的增加与黄河站观测到的极光运动和极光涡旋结构的出现有着非常好的一致性。

2007-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2条  共2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