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在年际尺度上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揭示了欧亚大陆三月份雪盖异常对夏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前汛期两个阶段降水的不同调控机制.华南夏季风爆发前,东欧西部地区的异常雪盖可以激发出一个向东南方向传播的波列影响中亚地区,使得中亚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该气旋式异常环流增强了中纬度西风气流,并有利于纬向风异常波列传播到东亚地区,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得到增强.因此,华南地区在上层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都得到增强的有利条件下触发了更多降水.然而在夏季风爆发后,东欧东部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三月份的雪盖异常将使得华南地区降雨受到抑制.东欧和贝加尔湖东部地区的积雪异常分别激发出向东南和向南的波列传播到低纬地区,这两个波列大大增强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欧东部地区的异常雪盖激发的波列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空出现负位势高度异常,使得该地区反气旋式环流斜压性增强,从而在下沉气流控制下华南地区降水受到抑制.数值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强有力验证了欧亚大陆异常雪盖对华南前汛期两个阶段降水的不同调控作用.
欧亚大陆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在年际尺度上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揭示了欧亚大陆三月份雪盖异常对夏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前汛期两个阶段降水的不同调控机制.华南夏季风爆发前,东欧西部地区的异常雪盖可以激发出一个向东南方向传播的波列影响中亚地区,使得中亚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该气旋式异常环流增强了中纬度西风气流,并有利于纬向风异常波列传播到东亚地区,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得到增强.因此,华南地区在上层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都得到增强的有利条件下触发了更多降水.然而在夏季风爆发后,东欧东部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三月份的雪盖异常将使得华南地区降雨受到抑制.东欧和贝加尔湖东部地区的积雪异常分别激发出向东南和向南的波列传播到低纬地区,这两个波列大大增强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欧东部地区的异常雪盖激发的波列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空出现负位势高度异常,使得该地区反气旋式环流斜压性增强,从而在下沉气流控制下华南地区降水受到抑制.数值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强有力验证了欧亚大陆异常雪盖对华南前汛期两个阶段降水的不同调控作用.
欧亚大陆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在年际尺度上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揭示了欧亚大陆三月份雪盖异常对夏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前汛期两个阶段降水的不同调控机制.华南夏季风爆发前,东欧西部地区的异常雪盖可以激发出一个向东南方向传播的波列影响中亚地区,使得中亚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该气旋式异常环流增强了中纬度西风气流,并有利于纬向风异常波列传播到东亚地区,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得到增强.因此,华南地区在上层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都得到增强的有利条件下触发了更多降水.然而在夏季风爆发后,东欧东部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三月份的雪盖异常将使得华南地区降雨受到抑制.东欧和贝加尔湖东部地区的积雪异常分别激发出向东南和向南的波列传播到低纬地区,这两个波列大大增强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欧东部地区的异常雪盖激发的波列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空出现负位势高度异常,使得该地区反气旋式环流斜压性增强,从而在下沉气流控制下华南地区降水受到抑制.数值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强有力验证了欧亚大陆异常雪盖对华南前汛期两个阶段降水的不同调控作用.
利用1979—2018年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下同)卫星积雪数据集、华南地区261站逐日降水及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高原冬季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高原西部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最为稳定,其主要影响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对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较小;2)华南前汛期在高原西部积雪偏多年比偏少年偏早20 d,使得前汛期降雨日数偏多,持续时间偏长,总降水量偏多,而降水强度受积雪的影响较小;3)高原积雪偏多年,积雪的冷却作用形成了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而东亚沿岸为“+-+”的位势高度异常,中纬度“西高东低”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侵,使得华南上空温度偏低,同时偏强偏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了低纬地区偏南气流和水汽输送。3—4月锋面在华南北部南北摆动,4月初偏北干冷空气南侵和偏南暖湿气流的持续北推使得锋面加强,触发了前汛期的较早建立;积雪偏少年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均较弱,华南北部锋面在4月初中断,4月中下旬华南北部锋面在偏北弱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下重新建立,从而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晚。
利用1979—2018年青藏高原(简称高原,下同)卫星积雪数据集、华南地区261站逐日降水及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了高原冬季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高原西部积雪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最为稳定,其主要影响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对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较小;2)华南前汛期在高原西部积雪偏多年比偏少年偏早20 d,使得前汛期降雨日数偏多,持续时间偏长,总降水量偏多,而降水强度受积雪的影响较小;3)高原积雪偏多年,积雪的冷却作用形成了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而东亚沿岸为“+-+”的位势高度异常,中纬度“西高东低”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侵,使得华南上空温度偏低,同时偏强偏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了低纬地区偏南气流和水汽输送。3—4月锋面在华南北部南北摆动,4月初偏北干冷空气南侵和偏南暖湿气流的持续北推使得锋面加强,触发了前汛期的较早建立;积雪偏少年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均较弱,华南北部锋面在4月初中断,4月中下旬华南北部锋面在偏北弱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下重新建立,从而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晚。
【中文摘要】系统开展了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保存的微体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工作,发现陡山沱组下部和上部的微体生物群既有延续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代表性分子,相关性定量分析表明生物演替可能反映了由于环境和生态的改变而导致的生物演化过程,因此能够用以区域地层对比;综合利用碳(包括有机碳和无机碳)、硫同位素的系统研究,揭示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海洋和大气圈可能发生了幕次氧化事件,并发现氧化事件与生物演化在时间上密切相关;华南南沱冰碛岩之上盖帽白云岩中重晶石沉积的多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冰期结束时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了7.5亿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因此成为"雪球地球"假说的最直接证据;通过华南十余条盖帽白云岩剖面系统的沉积学、沉积岩石学和微区碳同位素分析,提出围绕盖帽白云岩形成过程中各个地质事件之间关系的新模式,新模式进一步支持"雪球地球"假说,同时表明甲烷渗漏发生在盖帽白云岩形成之后,因此很可能不是全球性冰期结束的诱因;对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保存的具有外部形态特征变化的胚胎化石进行Micro-CT内部扫描观察,发现其内部具有类似原肠腔的结构,可能是原肠胚动物化石,为该时期的胚胎发育提供了新的证据。
2008-01【中文摘要】本项目将主要研究长江以南洞穴石笋记录的350ka以来亚洲季风十年-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历史及与全球变化的响应关系。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重建全新世10000年来高分辨率(十年际)季风气候变化历史,研究最近1万年来突变气候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快速变化特征,从而探索气候变化机制及其趋势;(2)研究冰消期气候突变过程,揭示YD与B/A事件在高频气候振荡特征上的异同点,并与极地和青藏高原冰芯记录对比;(3)分析末次冰期气候突变事件(Heinrich和Dansgaard-Oeschegar)在东亚季风区记录中的表现形式,依靠高精度TIMS测年技术,确定这些事件的年龄,进一步检验格陵兰冰芯的年代模式;(4)研究最近350Ka以来亚洲季风气候长期变化趋势,精确标定3个冰期/间冰期的终止点年龄,检验100ka-350ka期间是否同样存在类似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的高频气候振荡旋回。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