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淡水补给区,研究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机理可以为区域环境演变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通过系统分析气象观测、气候模拟和古气候记录数据,回顾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尺度与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归纳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现代尺度上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干湿变化主要受海洋活动、北极海冰和高原积雪的影响。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较为湿润,晚全新世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受控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热带海洋对该区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间尺度均较大,而其他因素存在时间尺度效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洋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将会加剧区域生态安全风险。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淡水补给区,研究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机理可以为区域环境演变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通过系统分析气象观测、气候模拟和古气候记录数据,回顾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尺度与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归纳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现代尺度上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干湿变化主要受海洋活动、北极海冰和高原积雪的影响。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较为湿润,晚全新世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受控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热带海洋对该区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间尺度均较大,而其他因素存在时间尺度效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洋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将会加剧区域生态安全风险。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淡水补给区,研究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机理可以为区域环境演变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通过系统分析气象观测、气候模拟和古气候记录数据,回顾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尺度与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归纳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现代尺度上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干湿变化主要受海洋活动、北极海冰和高原积雪的影响。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较为湿润,晚全新世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受控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热带海洋对该区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间尺度均较大,而其他因素存在时间尺度效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洋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将会加剧区域生态安全风险。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淡水补给区,研究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机理可以为区域环境演变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通过系统分析气象观测、气候模拟和古气候记录数据,回顾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尺度与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归纳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现代尺度上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干湿变化主要受海洋活动、北极海冰和高原积雪的影响。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较为湿润,晚全新世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千年尺度上干湿变化受控于低纬度太阳辐射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热带海洋对该区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间尺度均较大,而其他因素存在时间尺度效应。随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洋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将会加剧区域生态安全风险。
在格陵兰GISP2冰芯气候演化曲线及北半球30°~90°N全新世气候演化综合曲线的基础上,统合了中国东部地区近年获得的全新世洞穴石笋、黄土沉积、湖泊沉积等典型气候演化曲线,建立了全新世气候节律分期,划分了11个暖期(编号W1—W11),10个冷期(编号C1—C10)。以此为基础,首次将中国东部全新世发生的洪水、海进、海退、冰川、冰冻等各类气候事件进行对应性分析,确认了中国在全新世存在一个千年尺度的节律性气候演化特征。综合各类气候事件后显示,编号为C2、C4、C6的冷期降温幅度较大,分别对应于10、8.2、5.3 kaBP的强冷事件。编号为W5的暖期时段,对应于7.2 kaBP的大暖期。研究发现,全新世气候变化在中国东部产生了同步的陆海联动效应。
在格陵兰GISP2冰芯气候演化曲线及北半球30°~90°N全新世气候演化综合曲线的基础上,统合了中国东部地区近年获得的全新世洞穴石笋、黄土沉积、湖泊沉积等典型气候演化曲线,建立了全新世气候节律分期,划分了11个暖期(编号W1—W11),10个冷期(编号C1—C10)。以此为基础,首次将中国东部全新世发生的洪水、海进、海退、冰川、冰冻等各类气候事件进行对应性分析,确认了中国在全新世存在一个千年尺度的节律性气候演化特征。综合各类气候事件后显示,编号为C2、C4、C6的冷期降温幅度较大,分别对应于10、8.2、5.3 kaBP的强冷事件。编号为W5的暖期时段,对应于7.2 kaBP的大暖期。研究发现,全新世气候变化在中国东部产生了同步的陆海联动效应。
在格陵兰GISP2冰芯气候演化曲线及北半球30°~90°N全新世气候演化综合曲线的基础上,统合了中国东部地区近年获得的全新世洞穴石笋、黄土沉积、湖泊沉积等典型气候演化曲线,建立了全新世气候节律分期,划分了11个暖期(编号W1—W11),10个冷期(编号C1—C10)。以此为基础,首次将中国东部全新世发生的洪水、海进、海退、冰川、冰冻等各类气候事件进行对应性分析,确认了中国在全新世存在一个千年尺度的节律性气候演化特征。综合各类气候事件后显示,编号为C2、C4、C6的冷期降温幅度较大,分别对应于10、8.2、5.3 kaBP的强冷事件。编号为W5的暖期时段,对应于7.2 kaBP的大暖期。研究发现,全新世气候变化在中国东部产生了同步的陆海联动效应。
气候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研究,然而当前重建结果对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和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开展古气候模拟对理解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气候模式模拟的角度回顾全新世亚洲季风百年-千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工作,并将从外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这两个角度对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进展: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结果反映早全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降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和半球间温度梯度来影响亚洲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上,模拟的8.2 ka BP时期的亚洲季风弱事件主要是由冰川融水触发,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并通过大气遥相关导致季风降水减少;而4.2 ka BP时期模式模拟的亚洲弱季风事件主要是受内部变率所主导而并非外强迫因子影响。亚洲季风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2 000年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季风明显增强,而在小冰期逐渐减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子,它们通过影响海陆热力差异、印—太海温变化来影响季风变化。
气候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研究,然而当前重建结果对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和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开展古气候模拟对理解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气候模式模拟的角度回顾全新世亚洲季风百年-千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工作,并将从外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这两个角度对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进展: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结果反映早全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降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和半球间温度梯度来影响亚洲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上,模拟的8.2 ka BP时期的亚洲季风弱事件主要是由冰川融水触发,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并通过大气遥相关导致季风降水减少;而4.2 ka BP时期模式模拟的亚洲弱季风事件主要是受内部变率所主导而并非外强迫因子影响。亚洲季风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2 000年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季风明显增强,而在小冰期逐渐减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子,它们通过影响海陆热力差异、印—太海温变化来影响季风变化。
气候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研究,然而当前重建结果对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和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开展古气候模拟对理解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气候模式模拟的角度回顾全新世亚洲季风百年-千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工作,并将从外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这两个角度对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进展: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结果反映早全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降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和半球间温度梯度来影响亚洲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上,模拟的8.2 ka BP时期的亚洲季风弱事件主要是由冰川融水触发,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并通过大气遥相关导致季风降水减少;而4.2 ka BP时期模式模拟的亚洲弱季风事件主要是受内部变率所主导而并非外强迫因子影响。亚洲季风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2 000年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季风明显增强,而在小冰期逐渐减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子,它们通过影响海陆热力差异、印—太海温变化来影响季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