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

季节性冻土区占据中国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冻融作用会显著改变土壤性质与包气带水、热传输过程,并且由于温度与气态水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显著,开展水汽热耦合研究对于探究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循环过程十分关键。该研究综述了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历程,阐明了季节性冻融作用对水汽热耦合运移研究中水力参数及水分相态转化过程的影响,探讨了水汽热耦合模型适用性,总结了温度梯度驱动下气态水运移规律及其重要性,并对该领域尚需加强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1)聚焦“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循环过程,构建适用于季节性冻土区的包气带水汽热-植被耦合模型,探究土壤水资源生态效应,为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理论指导;2)在寒旱区工程建设中考虑气态水的影响,明确覆盖层下水汽运移机理,对建设过程中由水汽运移引起的工程病害提出具体防治措施。通过本研究梳理归纳以期为深化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理论以及解决季节性冻土区相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期刊论文 2023-03-07

采用智能化土壤墒情监测仪,对东北吉林集安季节冻土带进行地温和含水率观测,历时一个水文年。通过分析不同深度地温、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地温场变化、降水入渗等因素对水分迁移的影响。寒季,气温急剧下降,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高,气态水在包气带上部的低温带凝结,当凝结速率大于渗透速率时,含水率不断增加,水分蓄积。季节冻土形成后,孔隙水以固态水的形式储存,是包气带上部水分主要的聚集期。暖季,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气态水向下运移凝结,即使降水入渗量很大也不会引起水分蓄积。因此,温度场控制着气态水凝结方向,是引起包气带内水分运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期刊论文 2014-12-12 DO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4.06.002

本文采用野外试验手段 ,通过气象、包气带土壤水分含量及土水势能的观测分析 ,研究了季节性冻土包气带土壤水分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的运移规律及潜水的形成特征

期刊论文

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冻融变化的存在,使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复杂化。为了研究季节性冻土区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及正确确定潜水补给量及蒸发量,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建立了地下水试验站.该站位于松嫩平原低平原区,包气带为厚7.9m的黄土状亚粘土层,结构较均一,无裂隙大孔隙发育,下部为细砂潜水含水层。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以重向交替为主,水平径流滞缓,且无人工开采.该站通过气象、包气带上壤水分含量及土水势能的观测来研究包气带土壤水分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的运移规律,建立包气等土壤水分运移的概念模型及数学模型,并应用通量法计算潜水入渗补给系数及蒸发系数.

期刊论文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