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融雪过程不仅能反映地域的物候特征,也是陆面过程与水文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林地冠层及枝干遮盖是否影响到地表积雪的维持与消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近年来,小时级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网的陆续组建与运行,为日尺度融雪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性认识提供了条件。本文利用布设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森林地带的5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基于2021—2022年逐小时雪深与同步气温、地温等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呼伦贝尔林区地表积雪的动态融雪规律及其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林区冬季积雪可稳定维持约102~155天,大致在每年3月上旬进入融雪期。融雪过程一般约持续5~18天,并可区分为持续融雪与快速融雪两个阶段。当积雪深度0℃,林地积雪将在36小时内完全消融。融雪日变化呈现先平后急又缓的特征,最大融雪量出现在10:00—15:00,与草地相比出现时段明显推迟。热量条件是呼伦贝尔林区积雪消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积雪为因变量研究时发现,14:00时0 cm地温是影响积雪消融过程与速率的主导因子。
春季融雪过程不仅能反映地域的物候特征,也是陆面过程与水文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林地冠层及枝干遮盖是否影响到地表积雪的维持与消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近年来,小时级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网的陆续组建与运行,为日尺度融雪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性认识提供了条件。本文利用布设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森林地带的5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基于2021—2022年逐小时雪深与同步气温、地温等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呼伦贝尔林区地表积雪的动态融雪规律及其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林区冬季积雪可稳定维持约102~155天,大致在每年3月上旬进入融雪期。融雪过程一般约持续5~18天,并可区分为持续融雪与快速融雪两个阶段。当积雪深度0℃,林地积雪将在36小时内完全消融。融雪日变化呈现先平后急又缓的特征,最大融雪量出现在10:00—15:00,与草地相比出现时段明显推迟。热量条件是呼伦贝尔林区积雪消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积雪为因变量研究时发现,14:00时0 cm地温是影响积雪消融过程与速率的主导因子。
利用DSJ1型超声波雪深观测仪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对2021年2—3月间发生在额尔古纳的1次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额尔古纳融雪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点,缓慢融雪期融雪速率约为0.37 cm·d-1,快速融雪期融雪速率可达4.75 cm·d-1,每日的2:00—19:00是雪深下降的主要时段;(2)气温与雪深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气温每升高1℃,积雪深度下降0.439 cm;当积雪深度在10 cm以上时,对雪深影响较为明显的气温区间为-11~5℃,且气温在0℃以上时,雪深与气温拟合趋势的斜率较大;(3)主要融雪期和快速融雪期气温的滞后效应不同,在融雪期内,雪深与超前3 h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次是当前气温;在快速融雪期,雪深的变化幅度主要取决于超前1 h的气温,其次是超前2 h气温;风速与雪深的相关系数最小,且不存在滞后性;(4)多气象因子综合作用是融雪期雪深变化的重要原因,但5 cm地温是影响雪深变化的主导因子。
利用DSJ1型超声波雪深观测仪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对2021年2—3月间发生在额尔古纳的1次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额尔古纳融雪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点,缓慢融雪期融雪速率约为0.37 cm·d-1,快速融雪期融雪速率可达4.75 cm·d-1,每日的2:00—19:00是雪深下降的主要时段;(2)气温与雪深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气温每升高1℃,积雪深度下降0.439 cm;当积雪深度在10 cm以上时,对雪深影响较为明显的气温区间为-11~5℃,且气温在0℃以上时,雪深与气温拟合趋势的斜率较大;(3)主要融雪期和快速融雪期气温的滞后效应不同,在融雪期内,雪深与超前3 h气温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次是当前气温;在快速融雪期,雪深的变化幅度主要取决于超前1 h的气温,其次是超前2 h气温;风速与雪深的相关系数最小,且不存在滞后性;(4)多气象因子综合作用是融雪期雪深变化的重要原因,但5 cm地温是影响雪深变化的主导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