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结构物界面力学行为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界面的力学性能受应力状态的影响。为了探究三维应力对界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开展-5℃下不同围压、粗糙度和含水率的冻土-钢三轴剪切试验,分析冻土-钢界面力学特性和抗剪强度参数指标;设计不同因素的正交试验,对各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水率和粗糙度对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围压与界面抗剪强度呈正相关;含水率低于最优含水率时,应力-应变曲线为强应变软化型,高于最优含水率时,应力-应变曲线为弱应变软化型;冻土-钢界面抗剪强度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含水率、温度、粗糙度和围压。基于损伤力学模型,给出了考虑围压、粗糙度和含水率影响的冻土-钢界面损伤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描述峰值强度前的剪应力-位移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明晰冻土与结构物界面的极限承载力提供参考。
为获得月球永久阴影区冻土的剪切强度特性,分析了月球冻土的矿物成分、粒径分布、干密度、含水率、赋存温度等物理特性,提出了月球冻土的模拟物制备与参数检测方法。基于变角剪切试验(Variable-Angle Shear Test,VAST)方法,开展了斜长质和玄武质原料混配、干密度1.71 g/cm3(相对密实度100%)、含水率3.7~9.5 wt%、温度低于–180℃的模拟月球冻土剪切强度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月球冻土在低围压下的剪切破坏模式以剪断面上的脆性断裂为主,随围压升高,模拟月球冻土的脆性降低、延性增加,破坏模式转变为整体压剪破坏,表观剪切强度下降;按直线型莫尔–库伦准则对模拟月球冻土在低围压下的剪切强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其内聚力随含水率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内摩擦角基本不随含水率变化,取值在50°~53°。
在输水渠道工程建设中,衬砌混凝土和基土接触面的剪切破坏对衬砌结构安全存在显著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下渠道混凝土衬砌和基土接触面的力学变化特征,对于输水渠道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研究"管幕冻结法"这一新型工法中"钢管-冻土"复合结构接触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基于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工程,通过变角剪切试验方法设计不同剪切角度的试验,对温度和粗糙度2个维度进行探究,试验结果拟合出-5、-10、-15、-20、-25℃5种温度条件以及R=0.0、0.3、0.5 mm 3种粗糙度条件下的剪切面剪切强度包络线。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钢管-冻土接触面内摩擦角影响不大;对接触面黏聚力,在-15℃之前,黏聚力近似呈线性增长,在-15℃达到峰值,在-20℃达到波谷,继而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钢管-冻土接触面粗糙度的增加对结构面剪切强度的提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粗糙度过大会对接触面处的冻土体结构(如冰颗粒和土颗粒间隙等)造成一定的内部损伤,导致剪切强度下降。试验给出最优剪切强度下的温度及粗糙度取值区间。
随着我国寒区建筑、铁路、公路、管道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大规模修建,从技术角度要求冻土与结构物共同工作体系具有良好的变形协调条件,以保证工程建(构)筑物长期工作性能,其中冻土-结构接触面特性直接影响系统的共同工作性能。从自身研究实践和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成果出发,从试验仪器、影响因素、微观结构以及本构模型方面,分别对冻土-结构接触面特性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探讨,构建了冻土-结构接触面特性研究的思路框架,提出了冻土-结构接触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以期明晰研究重点和难点,理清研究思路,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研制冻土变角剪切试验仪来测定冻土抗剪强度指标,即冻土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冻土变角剪切试验仪由WDT-100冻土试验机和变角试验装置两部分组成。试验加载和数据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和采集,试验系统精度高、结果可靠。每组试样按照四种固定剪切面进行剪切试验;通过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冻土抗剪强度可用摩尔-库仑强度理论来描述,变角剪切试验仪是测定冻土抗剪强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