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利用前人1233个亚洲高山流域沉积物宇宙成因核素10Be数据统一计算了地表剥蚀速率,以约束构造、气候和地形如何影响和控制地表剥蚀过程.基于高程数据逐个像元的核素产率,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重新计算了10Be流域剥蚀速率.剥蚀速率变化范围从(7.4±0.7)mm ka-1(1σ;青藏高原内部)到(9,646744+777)mm ka-1(1σ;青藏高原南部)跨四个数量级,中位数为186mm ka-1.逐个像元计算的核素产率与传统模型使用质心坐标和平均高程计算的核素产率相比,后者96.6%核素产率被低估,其中高程差越大越被低估.两种方法计算的产率偏差可达40%,究其原因可能是流域高程分布不均和核素产率随海拔和纬度呈非线性变化.通过量化地表剥蚀速率与构造、气候、地形和岩性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推演未知流域的剥蚀速率.从局部小尺度分析,亚热带台湾岛地区剥蚀速率可能主要受降水和新构造驱动的山体滑坡影响,而降水变化范围较窄的青藏高原东部的剥蚀速率主要受控于地形;冰川覆盖的高原地区剥蚀速率受冰川作用影响,如帕米...
本研究利用前人1233个亚洲高山流域沉积物宇宙成因核素10Be数据统一计算了地表剥蚀速率,以约束构造、气候和地形如何影响和控制地表剥蚀过程.基于高程数据逐个像元的核素产率,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重新计算了10Be流域剥蚀速率.剥蚀速率变化范围从(7.4±0.7)mm ka-1(1σ;青藏高原内部)到(9,646744+777)mm ka-1(1σ;青藏高原南部)跨四个数量级,中位数为186mm ka-1.逐个像元计算的核素产率与传统模型使用质心坐标和平均高程计算的核素产率相比,后者96.6%核素产率被低估,其中高程差越大越被低估.两种方法计算的产率偏差可达40%,究其原因可能是流域高程分布不均和核素产率随海拔和纬度呈非线性变化.通过量化地表剥蚀速率与构造、气候、地形和岩性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推演未知流域的剥蚀速率.从局部小尺度分析,亚热带台湾岛地区剥蚀速率可能主要受降水和新构造驱动的山体滑坡影响,而降水变化范围较窄的青藏高原东部的剥蚀速率主要受控于地形;冰川覆盖的高原地区剥蚀速率受冰川作用影响,如帕米...
本研究利用前人1233个亚洲高山流域沉积物宇宙成因核素10Be数据统一计算了地表剥蚀速率,以约束构造、气候和地形如何影响和控制地表剥蚀过程.基于高程数据逐个像元的核素产率,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重新计算了10Be流域剥蚀速率.剥蚀速率变化范围从(7.4±0.7)mm ka-1(1σ;青藏高原内部)到(9,646744+777)mm ka-1(1σ;青藏高原南部)跨四个数量级,中位数为186mm ka-1.逐个像元计算的核素产率与传统模型使用质心坐标和平均高程计算的核素产率相比,后者96.6%核素产率被低估,其中高程差越大越被低估.两种方法计算的产率偏差可达40%,究其原因可能是流域高程分布不均和核素产率随海拔和纬度呈非线性变化.通过量化地表剥蚀速率与构造、气候、地形和岩性之间的相关性将有助于推演未知流域的剥蚀速率.从局部小尺度分析,亚热带台湾岛地区剥蚀速率可能主要受降水和新构造驱动的山体滑坡影响,而降水变化范围较窄的青藏高原东部的剥蚀速率主要受控于地形;冰川覆盖的高原地区剥蚀速率受冰川作用影响,如帕米...
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是地表层圈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热点。主要从数理分析、数值模拟和野外实证3个方面对近30年来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以往因果效应的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表层圈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造山带更适合作为一个在内、外动力能量驱动下不断演化的开放系统来进行研究。总是趋向于平衡状态演化的造山系统会响应内、外动力条件的变化,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内、外动力因素,但内、外动力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造山演化的系统观跳出了以往因果效应的思维局限,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是地表层圈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热点。主要从数理分析、数值模拟和野外实证3个方面对近30年来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以往因果效应的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表层圈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造山带更适合作为一个在内、外动力能量驱动下不断演化的开放系统来进行研究。总是趋向于平衡状态演化的造山系统会响应内、外动力条件的变化,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内、外动力因素,但内、外动力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造山演化的系统观跳出了以往因果效应的思维局限,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是地表层圈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热点。主要从数理分析、数值模拟和野外实证3个方面对近30年来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以往因果效应的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表层圈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造山带更适合作为一个在内、外动力能量驱动下不断演化的开放系统来进行研究。总是趋向于平衡状态演化的造山系统会响应内、外动力条件的变化,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内、外动力因素,但内、外动力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造山演化的系统观跳出了以往因果效应的思维局限,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某大坝溢流面位于北方寒冷地区,存在混凝土冻融剥蚀、裂缝及伸缩缝破坏等缺陷,本文介绍了现场采用聚合物混凝土和SK手刮聚脲进行混凝土缺陷修补试验的实例,试验证明采用聚合物混凝土和聚脲修复溢流面混凝土缺陷是合适的,为后续大面积缺陷处理提供了技术储备。
某大坝溢流面位于北方寒冷地区,存在混凝土冻融剥蚀、裂缝及伸缩缝破坏等缺陷,本文介绍了现场采用聚合物混凝土和SK手刮聚脲进行混凝土缺陷修补试验的实例,试验证明采用聚合物混凝土和聚脲修复溢流面混凝土缺陷是合适的,为后续大面积缺陷处理提供了技术储备。
某大坝溢流面位于北方寒冷地区,存在混凝土冻融剥蚀、裂缝及伸缩缝破坏等缺陷,本文介绍了现场采用聚合物混凝土和SK手刮聚脲进行混凝土缺陷修补试验的实例,试验证明采用聚合物混凝土和聚脲修复溢流面混凝土缺陷是合适的,为后续大面积缺陷处理提供了技术储备。
高性能改性聚合物砂浆及聚脲涂料目前作为新型材料被用于建筑工程的结构加固、防水堵漏、化学品储藏等领域,但二者的结合应用甚少。文章通过高性能改性聚合物砂浆及聚脲涂料在沈阳市浑河王家湾橡胶坝坝体加固及其冻害处理工程的结合使用,重点提出解决东北寒区水工建筑物冻融剥蚀表面修复对应的整治措施,对当地水工建筑物冻害加固方案具有方向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