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84

由降雨引起的侵蚀产沙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区尤为严重。青藏高原风火山流域是典型的多年冻土退化区,降雨及其产生的径流是引起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对降雨强度、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与径流量、泥沙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降雨强度与径流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径流量增大;土地利用类型与泥沙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裸地产沙较多,草地产沙量极少,可见草地起着重要的固沙作用;坡面开始产流的时间与土地利用类型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裸地的开始产流时间明显早于草地,可见草地具有减小土壤侵蚀的能力。因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项目,可以有效地防治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区的土壤侵蚀。

期刊论文 2025-04-14 DOI: 10.19645/j.issn2095-0144.2024.12.003

湖泊富营养化是目前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入湖的地表污水处理和农业灌溉排水污染物的拦截与阻滞等方面,严重忽视了地下水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热红外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识别入湖地下水排泄区,但传统的热红外遥感法并未考虑冻结湖泊表面覆盖的积雪和冰层对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精度的影响,限制了其精度和适用性。以东北季节性冻土平原区典型湖泊查干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基于MODIS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的GA-SVR机器学习模型,将冰封期热红外遥感法反演湖水表面温度的R2由0.69提高到0.95,提高了入湖地下水排泄区的识别精度,并以222Rn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来验证GA-SVR模型识别地下水排泄区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为有效识别查干湖营养物质主要来源和支撑查干湖水环境安全管控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4-09 DOI: 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250005

为分析季节性冻土区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立足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优势,分析了具体的施工工艺。结果表明,季节性冻土区的冻融循环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裂缝、车辙等病害,严重影响其使用性能和寿命。传统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已难以满足施工要求,而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则可有效解决相关工艺不足,提升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期刊论文 2025-04-01

为探究微型水泥钢管桩在多年冻土地区的适应性,以某输油管道阀室建筑基础项目为依托,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桩基的承载模式及桩周土的回冻规律。研究表明,桩基荷载沉降曲线变形较缓,承载模式表现出摩擦桩特性,且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水泥入模温度5℃,施工完成后,桩周土体融化圈在第5d时达到峰值,第36d完全消失,桩周土体重新回冻;桩基水化热影响最大半径因位置差异而存在不同,桩周土体初始温度最高的位置影响半径最大,约为2.9倍桩径;与大直径桩基相比,微型水泥钢管桩的回冻时间和影响半径分别约为大直径桩基的1/4和1/3。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年冻土地区微型水泥钢管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期刊论文 2025-03-13

中低纬度高寒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对于向中下游地区供水具有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季节冻土区松散沉积物是连通山区和河流的重要通道,其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过程显著影响该区域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揭示高寒流域季节冻土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机制,本文以祁连山葫芦沟流域季节冻土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利用GMS软件构建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对季节性融冻作用影响下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冷季(1—3月、10—12月),季节冻土层的冻结状态阻碍了支流河段的水源补给,但由于季节冻土层分布的不连续,支流河段河床仍存在部分融区,使得地下水仍对东、西支河段河道径流有一定的贡献,且地下水向东、西支河段河道径流的总转化量分别为277 188 m3和105 191 m3,其转化量与冲洪积孔隙含水层的补给区和排泄区之间的水力梯度呈正相关;在暖季(4—9月),支流河段获取到更多降雨和冰雪融水的水源补给,与地下水的交互关系已经转变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东、西支河段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总转化量分别为625...

期刊论文 2025-02-28

为缓解冻土区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控制难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量子布谷鸟算法的冻土区水利工程施工进度优化方法。考虑成本、技术水平、资源及冻土环境等因素对施工进度影响,以工期最短、成本最小和质量最高为目标,构建冻土区水利工程施工进度优化模型。为提升模型求解效率,采用量子搜索改进布谷鸟算法予以求解。以水利枢纽为研究对象,设置三种情景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针对不同施工情景实现进度优化。结果可为实际施工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论文 2025-02-18 DOI: 10.16747/j.cnki.cn61-1109/tv.2025.02.053

研究目的: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暖湿化逐年加剧,致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热侵蚀加剧,冻土退化对高原寒区铁路安全运营及相关铁路工程建设带来众多技术难题。通过收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沿线气温、降水、地温等数据,系统分析多年冻土区气候变化规律与冻土变化特征,研究成果旨在为增温条件下高原寒区工程维养与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论:(1)近20年青藏高原增温速率为0.64℃/10 a,降水量增加速率为16.8 mm/10 a;(2)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气温为-5.9~-2.7℃,年降水量增加了75~86 mm;(3)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地温升高0.06~0.21℃,南北两界温度提高了0.04~0.17℃,沿线冻结指数为1.5~5.6;(4)本研究成果可为高原寒区道路工程建造与既有工程病害处置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6

【目的】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InSAR)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反演活动层厚度(ALT),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考虑冻融对地表形变和土壤孔隙水热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了考虑土壤水热变化的ALT反演模型。【方法】使用InSAR技术和CNNBiLSTM-AM模型得到地表参数,顾及冻融驱动下活动层的变形和土壤孔隙及水分的变化构建了活动层厚度反演模型。首先,通过SBAS-InSAR技术提取研究区垂直向地表形变。然后,构建CNN-BiLSTM-AM模型,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对多源遥感数据特征提取,采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对提取特征进行预测,添加多头自注意力层(Attention Mechanism, AM)提高模型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得到多特征约束下的土壤含水量预测值。最后,以垂直向地表形变作为表征活动层的主要参数,构建基于土壤孔隙比和土壤含水量的活动层厚度反演模型,得到兰新高铁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时空分布。【结果】模型估计值与俄博岭实测数据验证的...

期刊论文 2025-01-08

近年来,季节冻土区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且危害加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非季节冻土区,季节冻土区的积雪消融和土体冻融的物理过程是否对滑坡产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2002年5月9日发生在中国天山伊犁地区的一个巨型黄土滑坡群(加郎普特滑坡群)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案例。本研究基于实地勘察、遥感影像判识、气象数据分析和黄土特征试验等方法,探究加朗普特滑坡群的形成过程,揭示其破坏模式和失稳机理。研究表明,加朗普特黄土滑坡群由3个滑坡构成,总堆积方量约1 735.5×104 m3,滑动过程断断续续持续了2天,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级、多次的推移式滑动破坏过程。加朗普特滑坡群的发生是早期融雪和后期暴雨耦合触发的结果。春季气温异常升高驱动的积雪融水影响斜坡前期变形演化,极端暴雨是滑坡发生的激发因素。另外,特殊坡体结构和地层组合为黄土滑坡发生提供了物质结构基础。结合斜坡变形过程我们建立了考虑降水入渗和冻融循环作用的黄土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并提出了黄土斜坡滑面静态液化和坡脚滑动液化的联合是诱发黄土滑坡发生的重要机理。随着气候变化驱动的异常升温事件增多,未来天山季节冻土区发生大型黄土滑坡的风险极高。本...

期刊论文 2024-12-31

基于静钻根植桩结构特点,利用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静钻根植桩在冻土区的桩基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竖向荷载下桩基荷载传递机理,讨论桩周冻土温度、桩周水泥土厚度和水泥土黏聚力对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土外壳是桩基承载力的关键,其竖向应力变化复杂;水泥土扩大头底部竖向应力较顶部增大了43%左右;竹节上下部位会发生应力突变,水泥土外壳竹节凹陷处下部较上部应力平均增大27.5%。桩周冻土常温与负温条件下桩基承载特性具有一定差异;桩周水泥土厚度应介于100 mm到0.5倍预制芯桩桩径之间;水泥土黏聚力在300 MPa左右对桩基承载力最有利。

期刊论文 2024-12-17 DOI: 10.13319/j.cnki.sjztddxxbzrb.20240165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684条,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