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8

该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梅岭地区花岗岩地貌的成因,特别是关注该地区南西侧广泛分布的花岗闪长岩巨型砾石堆的形成机制。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发现梅岭南西侧发育大量花岗闪长岩巨型砾石堆,出露面积约20km2。这些花岗闪长岩砾石呈4∶1到2∶1的长短轴比,粒径在0.5~5 m间,大小不一。部分岩石棱角分明,磨圆度很差。其形态多样,大多为扁平、长条状或方状的石头。且表皮新鲜,无明显层状剥离特征。岩石表面还呈现摩擦或刻划的痕迹;在山体低平部位和远离山体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中,我们还观察到大小混杂、长短各异、分选性差的无定向排列的岩块。结合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影响范围及冰川砾石的特征,认为梅岭地区的巨型花岗闪长岩砾石堆可能与第四纪冰川事件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理解梅岭地区花岗岩石蛋的成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论文 2025-04-10

该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梅岭地区花岗岩地貌的成因,特别是关注该地区南西侧广泛分布的花岗闪长岩巨型砾石堆的形成机制。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发现梅岭南西侧发育大量花岗闪长岩巨型砾石堆,出露面积约20km2。这些花岗闪长岩砾石呈4∶1到2∶1的长短轴比,粒径在0.5~5 m间,大小不一。部分岩石棱角分明,磨圆度很差。其形态多样,大多为扁平、长条状或方状的石头。且表皮新鲜,无明显层状剥离特征。岩石表面还呈现摩擦或刻划的痕迹;在山体低平部位和远离山体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中,我们还观察到大小混杂、长短各异、分选性差的无定向排列的岩块。结合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影响范围及冰川砾石的特征,认为梅岭地区的巨型花岗闪长岩砾石堆可能与第四纪冰川事件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理解梅岭地区花岗岩石蛋的成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论文 2025-04-10

该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梅岭地区花岗岩地貌的成因,特别是关注该地区南西侧广泛分布的花岗闪长岩巨型砾石堆的形成机制。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发现梅岭南西侧发育大量花岗闪长岩巨型砾石堆,出露面积约20km2。这些花岗闪长岩砾石呈4∶1到2∶1的长短轴比,粒径在0.5~5 m间,大小不一。部分岩石棱角分明,磨圆度很差。其形态多样,大多为扁平、长条状或方状的石头。且表皮新鲜,无明显层状剥离特征。岩石表面还呈现摩擦或刻划的痕迹;在山体低平部位和远离山体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中,我们还观察到大小混杂、长短各异、分选性差的无定向排列的岩块。结合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影响范围及冰川砾石的特征,认为梅岭地区的巨型花岗闪长岩砾石堆可能与第四纪冰川事件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理解梅岭地区花岗岩石蛋的成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论文 2025-04-10

为研究含碎冰冰碛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藏东南林芝地区含冰冰碛土为研究对象,自制适用于含冰粗粒土的大口径渗透系数的测量仪器进行试验,揭示了不同含水量(冻土)、不同含冰量、不同升温条件下含冰冰碛土的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量冰碛土冻结后,随着含水量增加,土体渗透系数不断降低,含水量在4%~16%之间时,冻土渗透系数范围为3.008×10-3~1.934×10-3 cm/s,当含水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降低至0;(2)不同含冰量冰碛土在冻结状态下,土体渗透系数随体积含冰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含冰量在4%~16%之间时,渗透系数范围为2.436×10-4~1.554×10-4 cm/s,当体积含冰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为0;(3)同一数值含水量与含冰量土体渗透系数相比,含冰土体渗透系数更低,下降约一个数量级,这与含冰土体内部出现冰-土胶结块状隔断层相关;(4)不同升温条件下,温度较高时,含冰土体渗透系数增加幅度更大,变化率亦更大,且初始含冰量越高,稳定渗透系数越大;(5...

期刊论文 2025-04-09

为研究含碎冰冰碛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藏东南林芝地区含冰冰碛土为研究对象,自制适用于含冰粗粒土的大口径渗透系数的测量仪器进行试验,揭示了不同含水量(冻土)、不同含冰量、不同升温条件下含冰冰碛土的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量冰碛土冻结后,随着含水量增加,土体渗透系数不断降低,含水量在4%~16%之间时,冻土渗透系数范围为3.008×10-3~1.934×10-3 cm/s,当含水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降低至0;(2)不同含冰量冰碛土在冻结状态下,土体渗透系数随体积含冰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含冰量在4%~16%之间时,渗透系数范围为2.436×10-4~1.554×10-4 cm/s,当体积含冰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为0;(3)同一数值含水量与含冰量土体渗透系数相比,含冰土体渗透系数更低,下降约一个数量级,这与含冰土体内部出现冰-土胶结块状隔断层相关;(4)不同升温条件下,温度较高时,含冰土体渗透系数增加幅度更大,变化率亦更大,且初始含冰量越高,稳定渗透系数越大;(5...

期刊论文 2025-04-09

为研究含碎冰冰碛土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藏东南林芝地区含冰冰碛土为研究对象,自制适用于含冰粗粒土的大口径渗透系数的测量仪器进行试验,揭示了不同含水量(冻土)、不同含冰量、不同升温条件下含冰冰碛土的渗透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量冰碛土冻结后,随着含水量增加,土体渗透系数不断降低,含水量在4%~16%之间时,冻土渗透系数范围为3.008×10-3~1.934×10-3 cm/s,当含水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降低至0;(2)不同含冰量冰碛土在冻结状态下,土体渗透系数随体积含冰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含冰量在4%~16%之间时,渗透系数范围为2.436×10-4~1.554×10-4 cm/s,当体积含冰量为20%时,土体渗透系数为0;(3)同一数值含水量与含冰量土体渗透系数相比,含冰土体渗透系数更低,下降约一个数量级,这与含冰土体内部出现冰-土胶结块状隔断层相关;(4)不同升温条件下,温度较高时,含冰土体渗透系数增加幅度更大,变化率亦更大,且初始含冰量越高,稳定渗透系数越大;(5...

期刊论文 2025-04-09

高寒山区冰碛湖溃决洪水灾害链影响范围大、规模大、流量大,在灾害链下游(冰碛湖以下流域)开展防治工程困难且不经济。在灾害链的最上游源头,冰崩位置往往位于海拔5 000 m及以上区域,不仅难以到达,即使到达了也难以开展防治工程施工。为解决高寒山区冰碛湖溃决防控问题,通过野外调查及分析统计提出了在冰碛堤溢流口开展防治的理念,研发铠甲层“刚柔并济片状一体”防护体系,构建通用和标准化的冰碛堤溢流口铠甲层防护新工艺,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防护加强,冰碛堤溢流口铠甲层块石的起动流速显著提升,在本试验验证的各项方案中,相较于无防护状态,单行刚性连接防护下起动流速提升较小,两行刚性连接防护下起动流速提升约2%,三行刚性连接起动流速提升约5%,刚柔结合综合防护起动流速提升约8%,防护效果随着防护区域面积的扩大而提升。防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冰碛湖溃决灾害链断链减灾,可为高寒山区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4-07

高寒山区冰碛湖溃决洪水灾害链影响范围大、规模大、流量大,在灾害链下游(冰碛湖以下流域)开展防治工程困难且不经济。在灾害链的最上游源头,冰崩位置往往位于海拔5 000 m及以上区域,不仅难以到达,即使到达了也难以开展防治工程施工。为解决高寒山区冰碛湖溃决防控问题,通过野外调查及分析统计提出了在冰碛堤溢流口开展防治的理念,研发铠甲层“刚柔并济片状一体”防护体系,构建通用和标准化的冰碛堤溢流口铠甲层防护新工艺,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防护加强,冰碛堤溢流口铠甲层块石的起动流速显著提升,在本试验验证的各项方案中,相较于无防护状态,单行刚性连接防护下起动流速提升较小,两行刚性连接防护下起动流速提升约2%,三行刚性连接起动流速提升约5%,刚柔结合综合防护起动流速提升约8%,防护效果随着防护区域面积的扩大而提升。防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冰碛湖溃决灾害链断链减灾,可为高寒山区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4-07

高寒山区冰碛湖溃决洪水灾害链影响范围大、规模大、流量大,在灾害链下游(冰碛湖以下流域)开展防治工程困难且不经济。在灾害链的最上游源头,冰崩位置往往位于海拔5 000 m及以上区域,不仅难以到达,即使到达了也难以开展防治工程施工。为解决高寒山区冰碛湖溃决防控问题,通过野外调查及分析统计提出了在冰碛堤溢流口开展防治的理念,研发铠甲层“刚柔并济片状一体”防护体系,构建通用和标准化的冰碛堤溢流口铠甲层防护新工艺,并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防护加强,冰碛堤溢流口铠甲层块石的起动流速显著提升,在本试验验证的各项方案中,相较于无防护状态,单行刚性连接防护下起动流速提升较小,两行刚性连接防护下起动流速提升约2%,三行刚性连接起动流速提升约5%,刚柔结合综合防护起动流速提升约8%,防护效果随着防护区域面积的扩大而提升。防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冰碛湖溃决灾害链断链减灾,可为高寒山区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4-07

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严峻,温度的升高将直接导致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各类含冰堆积体与冻结堆积体出现冻结区退化、热融沉降、失稳破坏等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随着青藏地区人类生产实践与工程活动的日益频繁,这些工程地质问题将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进程。本研究建立了考虑冰水相变作用的岩土体渗流-传热-变形耦合数值模型,并通过与已有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充分验证了所搭建耦合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所搭建的耦合模拟方法,聚焦帕隆藏布流域广泛分布的含冰冰碛土斜坡,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和气候预测数据(SSP1-2.6与SSP5-8.5两种情景下),开展了自2020-2100年,时长80 a的斜坡多场耦合模拟与长期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坡体内部各深度土体在长期变暖进程中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温,并进一步导致坡体内部冻结区出现不可逆转的退化,从而导致相应的不可逆转的热融沉降与稳定性下降现象。冻结区的退化与其相应导致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受未来不同气候演化模式影响巨大。在SSP5-8.5情景下,持续升温至2080年前后,年均大气温度共抬升了3.84℃,坡体内部开始出现冻结区不可逆的...

期刊论文 2025-02-20 DOI: 10.19509/j.cnki.dzkq.tb20240079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98条,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