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湖作为冰川融水主要储蓄载体,能在一定程度延缓区域冰川淡水资源流失,但也为冰湖溃决洪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GLOFs)、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提供了孕灾场所,是众多山地冰川灾害链的重要环节。升温、极端气候变化扰动下,冰川物质亏损/减薄速率进一步加剧,冰湖形态变化速率加快、GLOFs发生频次与规模有所提升、灾害影响效应愈发显著,对高海拔山地冰川区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潜在风险。鉴于此,本文以冰湖与GLOFs研究为主题,首先,通过冰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确定了近些年研究热点专题;其次,围绕山地冰川冰湖与GLOFs研究的3个主要方向:冰湖与GLOFs遥感监测、冰湖时空演化与冰川变化分析及未来潜在冰湖探测、冰湖灾害风险评估与GLOFs案例研究,遴选10项重要专题内容,分门别类、系统梳理总结、剖析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当下研究存在不足;最后,针对所选专题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问题,围绕冰湖形态信息与GLOFs智能提取、冰川-冰(前/面)湖系统演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关系、冰湖监测预警与灾害防治内容,对未来研究做了一定展望,以期为山地冰川冰湖...
冰湖作为冰川融水主要储蓄载体,能在一定程度延缓区域冰川淡水资源流失,但也为冰湖溃决洪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GLOFs)、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提供了孕灾场所,是众多山地冰川灾害链的重要环节。升温、极端气候变化扰动下,冰川物质亏损/减薄速率进一步加剧,冰湖形态变化速率加快、GLOFs发生频次与规模有所提升、灾害影响效应愈发显著,对高海拔山地冰川区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潜在风险。鉴于此,本文以冰湖与GLOFs研究为主题,首先,通过冰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确定了近些年研究热点专题;其次,围绕山地冰川冰湖与GLOFs研究的3个主要方向:冰湖与GLOFs遥感监测、冰湖时空演化与冰川变化分析及未来潜在冰湖探测、冰湖灾害风险评估与GLOFs案例研究,遴选10项重要专题内容,分门别类、系统梳理总结、剖析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当下研究存在不足;最后,针对所选专题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问题,围绕冰湖形态信息与GLOFs智能提取、冰川-冰(前/面)湖系统演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关系、冰湖监测预警与灾害防治内容,对未来研究做了一定展望,以期为山地冰川冰湖...
喜马拉雅山中段波曲毗邻地区广布冰川地貌,气候复杂多变,是冰湖分布较多和冰湖溃决洪水频发的区域。作者团队于2020年9月对该区具有潜在溃决风险的冰碛湖进行野外考察,获取了5个冰湖的实测水深数据。参考1974年编图,基于1988、2000、2010和2020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研发了波曲毗邻地区冰湖编目数据。根据优化后的冰湖体积估算方法,对多期冰湖体积进行估算,得到喜马拉雅山中段波曲毗邻地区典型冰湖测深及冰湖编目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三部分:(1)冰湖实测水深空间分布数据;(2)1974、1988、2000、2010、2020年5期冰湖编目数据(包括冰湖的位置、编号、类型、高程、面积、周长、中心点经纬度、长度和宽度等)和2020年9月5个典型冰湖范围数据;(3)5期冰湖水储量计算数据。数据集由3组共102个文件组成,数据存储格式为.tif、.shp和.xls,数据量4.92 MB(压缩为1个文件,766 KB)。
喜马拉雅山中段波曲毗邻地区广布冰川地貌,气候复杂多变,是冰湖分布较多和冰湖溃决洪水频发的区域。作者团队于2020年9月对该区具有潜在溃决风险的冰碛湖进行野外考察,获取了5个冰湖的实测水深数据。参考1974年编图,基于1988、2000、2010和2020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研发了波曲毗邻地区冰湖编目数据。根据优化后的冰湖体积估算方法,对多期冰湖体积进行估算,得到喜马拉雅山中段波曲毗邻地区典型冰湖测深及冰湖编目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三部分:(1)冰湖实测水深空间分布数据;(2)1974、1988、2000、2010、2020年5期冰湖编目数据(包括冰湖的位置、编号、类型、高程、面积、周长、中心点经纬度、长度和宽度等)和2020年9月5个典型冰湖范围数据;(3)5期冰湖水储量计算数据。数据集由3组共102个文件组成,数据存储格式为.tif、.shp和.xls,数据量4.92 MB(压缩为1个文件,766 KB)。
本文基于505 景 Landsat 卫星影像,通过自动化冰湖边界提取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 2000 和 2020年中国境内冰湖的分布与变化,并结合 1990 年冰湖编目数据,分析中国冰湖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19902020 年中国冰湖面积增加(180.1±0.1) km2,增加了 17.9%。 其中,冰川补给湖面积扩张最显著,为 22.9%,而非冰川补给湖的面积仅扩张 4.9%。 1990 2020 年冰湖面积在较高海拔带呈现增长快速的趋势,其中,在海拔 5500 m 以上冰湖面积扩张最大,达 30.5%。 在区域尺度,非冰川补给湖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的影响,其中蒸发量变化对非冰川补给湖更为显著;气温升高与冰川普遍退缩则是导致冰川补给湖普遍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本文基于505 景 Landsat 卫星影像,通过自动化冰湖边界提取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 2000 和 2020年中国境内冰湖的分布与变化,并结合 1990 年冰湖编目数据,分析中国冰湖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19902020 年中国冰湖面积增加(180.1±0.1) km2,增加了 17.9%。 其中,冰川补给湖面积扩张最显著,为 22.9%,而非冰川补给湖的面积仅扩张 4.9%。 1990 2020 年冰湖面积在较高海拔带呈现增长快速的趋势,其中,在海拔 5500 m 以上冰湖面积扩张最大,达 30.5%。 在区域尺度,非冰川补给湖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的影响,其中蒸发量变化对非冰川补给湖更为显著;气温升高与冰川普遍退缩则是导致冰川补给湖普遍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地理范围为26°N–55°N,65°E–105°E,包含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天山及阿尔泰山等区域。该区域内冰湖分布密集,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气候与冰川的变化状况,而且对于区域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数据集在综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云量覆盖度低于10%的Landsat OLI等多种数据的基础上,结合ArcGIS、ENVI及Google Earth等处理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距离冰川边界向外10 km缓冲区内的冰湖边界,并对解译后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属性添加、质量检验与精度评价。本数据集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使用冰川编目数据生成的冰湖分布区矢量文件和2015年中国西部冰湖编目数据集。不仅能够作为中国西部冰湖–冰川耦合关系、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相关研究的参考数据,还可以作为区域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等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地理范围为26°N–55°N,65°E–105°E,包含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天山及阿尔泰山等区域。该区域内冰湖分布密集,不仅能够真实地记录气候与冰川的变化状况,而且对于区域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数据集在综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云量覆盖度低于10%的Landsat OLI等多种数据的基础上,结合ArcGIS、ENVI及Google Earth等处理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距离冰川边界向外10 km缓冲区内的冰湖边界,并对解译后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属性添加、质量检验与精度评价。本数据集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使用冰川编目数据生成的冰湖分布区矢量文件和2015年中国西部冰湖编目数据集。不仅能够作为中国西部冰湖–冰川耦合关系、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相关研究的参考数据,还可以作为区域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等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