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

格陵兰冰盖占全球总冰量的10%,其周围分布着许多溢出冰川,冰川消融会使更多的冰注入大海。本文基于96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偏移跟踪算法获取2019—2022年彼得曼冰川表面流速,对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季节性及年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彼得曼冰川表面流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流速高,春、秋、冬季流速低,冰川剖面线流速明显快于两侧;2019—2022年冰川主体区域平均流速稳定,上游部分变化趋势一致,2021和2022年冰川主体部分冰流速较2019和2020年快,且高流速持续的时间更长;气温、降水量及风速促进了冰川表面流速运动,而海平面气压对冰川流速有抑制作用。从相关性来看,气温效应最为显著,风速次之,降水量影响最小。

期刊论文 2024-08-05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4.0707

格陵兰冰盖占全球总冰量的10%,其周围分布着许多溢出冰川,冰川消融会使更多的冰注入大海。本文基于96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偏移跟踪算法获取2019—2022年彼得曼冰川表面流速,对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季节性及年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彼得曼冰川表面流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流速高,春、秋、冬季流速低,冰川剖面线流速明显快于两侧;2019—2022年冰川主体区域平均流速稳定,上游部分变化趋势一致,2021和2022年冰川主体部分冰流速较2019和2020年快,且高流速持续的时间更长;气温、降水量及风速促进了冰川表面流速运动,而海平面气压对冰川流速有抑制作用。从相关性来看,气温效应最为显著,风速次之,降水量影响最小。

期刊论文 2024-08-05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4.0707

格陵兰冰盖是仅次于南极冰盖的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Nioghalvfjerdsfjorden冰川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基于Sentinel-1A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面运动特征研究,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CPOM NRT IV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2017-2019年三个时期春季冰流速,发现该冰川在2019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推断可能是由于2018-2019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滑加剧所致。

期刊论文 2024-02-04

格陵兰冰盖是仅次于南极冰盖的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Nioghalvfjerdsfjorden冰川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基于Sentinel-1A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面运动特征研究,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CPOM NRT IV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2017-2019年三个时期春季冰流速,发现该冰川在2019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推断可能是由于2018-2019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滑加剧所致。

期刊论文 2024-02-04

冰川触地线是内陆冰盖和漂浮冰架的分界线,其位置的准确界定对南极冰川物质平衡计算、冰川动力学建模、冰川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在南极触地线大规模提取中的应用,基于2020年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采用DDInSAR方法对南极触地线进行了大范围的提取,提取触地线约23 472 km,结合MEaSURE_GL、MOA_GL2009、MEaSUREs冰流速等数据对触地线提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DDInSAR方法和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可以实现对南极触地线长期、高效且较全面的提取,南极不同地区的触地线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存在稳定、回退、前进、消失和冰升等多种变化现象。南极半岛和西南极可以完全应用6 d的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提取触地线,东南极大部分区域只能应用12 d的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提取触地线。潮汐运动的强弱影响触地线的提取质量,在西南极的强潮汐区域触地线提取质量较高,在东南极冰盖周围的弱潮汐区域触地线提取质量较差或者结果空缺。南极触地线的提取受冰流速影响较...

期刊论文 2023-10-10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3.0267

冰川触地线是内陆冰盖和漂浮冰架的分界线,其位置的准确界定对南极冰川物质平衡计算、冰川动力学建模、冰川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在南极触地线大规模提取中的应用,基于2020年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采用DDInSAR方法对南极触地线进行了大范围的提取,提取触地线约23 472 km,结合MEaSURE_GL、MOA_GL2009、MEaSUREs冰流速等数据对触地线提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DDInSAR方法和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可以实现对南极触地线长期、高效且较全面的提取,南极不同地区的触地线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存在稳定、回退、前进、消失和冰升等多种变化现象。南极半岛和西南极可以完全应用6 d的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提取触地线,东南极大部分区域只能应用12 d的Sentinel-1A/B雷达影像数据提取触地线。潮汐运动的强弱影响触地线的提取质量,在西南极的强潮汐区域触地线提取质量较高,在东南极冰盖周围的弱潮汐区域触地线提取质量较差或者结果空缺。南极触地线的提取受冰流速影响较...

期刊论文 2023-10-10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3.0267

南极冰盖表面冰流速是准确估算冰盖物质平衡和预测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参数之一。针对冰流速提取中存在的流速过估现象,采用东南极20世纪60-80年代历史冰流速重建数据集,分析了整个东南极冰盖及不同海洋扇区、冰架/冰川过估改正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统计结果表明,东南极过估改正量的平均值约为28 m/a;在接地区和冰架前缘附近,过估改正量峰值高于其他区域,其中接地区最大过估改正量超过300 m/a。在海域尺度上,东印度洋海域在接地区和冰架区冰流速过估的现象较其余海域更加明显,其冰架区的平均过估改正量约为62 m/a;在冰架/冰川尺度上,Shirase冰川、Holmes冰川、Ninnis冰川、Publications冰架以及Totten冰川的平均改正量均超过50 m/a,高于整个东南极改正量的平均值。结合过估改正量与历史冰流速提取结果,证明改正量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冰流空间加速的规律。流速改正已应用于东南极20世纪60-80年代历史冰流速产品,对研究冰架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全球变暖影响下的南极冰盖动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论文 2023-10-08 DOI: 10.13203/j.whugis20230112

南极冰盖表面冰流速是准确估算冰盖物质平衡和预测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参数之一。针对冰流速提取中存在的流速过估现象,采用东南极20世纪60-80年代历史冰流速重建数据集,分析了整个东南极冰盖及不同海洋扇区、冰架/冰川过估改正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统计结果表明,东南极过估改正量的平均值约为28 m/a;在接地区和冰架前缘附近,过估改正量峰值高于其他区域,其中接地区最大过估改正量超过300 m/a。在海域尺度上,东印度洋海域在接地区和冰架区冰流速过估的现象较其余海域更加明显,其冰架区的平均过估改正量约为62 m/a;在冰架/冰川尺度上,Shirase冰川、Holmes冰川、Ninnis冰川、Publications冰架以及Totten冰川的平均改正量均超过50 m/a,高于整个东南极改正量的平均值。结合过估改正量与历史冰流速提取结果,证明改正量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冰流空间加速的规律。流速改正已应用于东南极20世纪60-80年代历史冰流速产品,对研究冰架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全球变暖影响下的南极冰盖动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论文 2023-10-08 DOI: 10.13203/j.whugis20230112

格陵兰冰盖是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Nioghalvfjerdsfjorden冰川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基于Sentinel-1A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面运动特征研究,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CPOM NRT IV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2017—2019年三个时期的春季冰流速,发现该冰川在2019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推断可能是由于2018—2019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滑加剧所致。

期刊论文 2022-10-09

格陵兰冰盖是世界第二大陆地冰盖,其边缘分布的溢出冰川作为快速传输冰带,是造成冰盖消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Nioghalvfjerdsfjorden冰川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基于Sentinel-1A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的溢出冰川表面运动特征研究,并利用非冰川区流速和CPOM NRT IV数据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比分析2017—2019年三个时期的春季冰流速,发现该冰川在2019年春季出现了最大流速上移现象,推断可能是由于2018—2019年间冰川融水渗透引起的底部润滑加剧所致。

期刊论文 2022-10-09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6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