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积雪加速消融,造成一系列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我国自主研发的LuTan-1(LT-1)卫星在冰川位移监测应用中的实际效果备受关注,且目前研究较少。本文选取我国西藏错朗玛冰川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2022年Sentinel-1A影像和LT-1影像,对冰川位移进行了偏移量监测技术的对比研究,并利用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方法联合两种影像数据解算冰川三维形变速率。研究表明,中值窗口偏移量解算方法和均值窗口偏移量解算方法均能提高偏移量解算的精度,同时表明了LT-1比Sentinel-1A具有更高的偏移量解算精度和结果空间分辨率。实验结果还显示,错朗玛冰川在2022年方位向和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向最大累积形变量分别为21.45 m和-7.61 m。联合解算的三维形变速率结果表明,冰川在2022年4月-9月期间,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0.125 m/d、0.147 m/d和-0.134 m/d。该冰川顶部位移主要向东和北方向,表现出逐渐退缩趋势;冰川中部位移主要向西和北方向,冰川物质逐渐积累;而冰川下部位移主要向东和北方向,...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积雪加速消融,造成一系列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我国自主研发的LuTan-1(LT-1)卫星在冰川位移监测应用中的实际效果备受关注,且目前研究较少。本文选取我国西藏错朗玛冰川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2022年Sentinel-1A影像和LT-1影像,对冰川位移进行了偏移量监测技术的对比研究,并利用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方法联合两种影像数据解算冰川三维形变速率。研究表明,中值窗口偏移量解算方法和均值窗口偏移量解算方法均能提高偏移量解算的精度,同时表明了LT-1比Sentinel-1A具有更高的偏移量解算精度和结果空间分辨率。实验结果还显示,错朗玛冰川在2022年方位向和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向最大累积形变量分别为21.45 m和-7.61 m。联合解算的三维形变速率结果表明,冰川在2022年4月-9月期间,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0.125 m/d、0.147 m/d和-0.134 m/d。该冰川顶部位移主要向东和北方向,表现出逐渐退缩趋势;冰川中部位移主要向西和北方向,冰川物质逐渐积累;而冰川下部位移主要向东和北方向,...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积雪加速消融,造成一系列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我国自主研发的LuTan-1(LT-1)卫星在冰川位移监测应用中的实际效果备受关注,且目前研究较少。本文选取我国西藏错朗玛冰川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2022年Sentinel-1A影像和LT-1影像,对冰川位移进行了偏移量监测技术的对比研究,并利用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方法联合两种影像数据解算冰川三维形变速率。研究表明,中值窗口偏移量解算方法和均值窗口偏移量解算方法均能提高偏移量解算的精度,同时表明了LT-1比Sentinel-1A具有更高的偏移量解算精度和结果空间分辨率。实验结果还显示,错朗玛冰川在2022年方位向和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向最大累积形变量分别为21.45 m和-7.61 m。联合解算的三维形变速率结果表明,冰川在2022年4月-9月期间,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0.125 m/d、0.147 m/d和-0.134 m/d。该冰川顶部位移主要向东和北方向,表现出逐渐退缩趋势;冰川中部位移主要向西和北方向,冰川物质逐渐积累;而冰川下部位移主要向东和北方向,...
南极冰冻圈尤其是冰盖边缘的冰川、冰架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开展冰川运动监测以及表面特征变化监测能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进行有效预警。随着搭载不同传感器的卫星发射升空,通过卫星影像进行南极大范围冰川监测成为可能。尤其是SAR卫星影像,由于其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优势,可以忽视南极极夜的影响,且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已经成为南极冰川大范围监测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基于SAR影像数据进行南极冰川监测的研究进展、SAR卫星影像在南极的利用状况、国内外已经形成的成熟监测理论方法,并对比了SAR影像和光学影像进行冰川监测的优势和劣势,为后续利用SAR影像进行冰川监测和冰流速提取研究提供参考。
南极冰冻圈尤其是冰盖边缘的冰川、冰架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开展冰川运动监测以及表面特征变化监测能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进行有效预警。随着搭载不同传感器的卫星发射升空,通过卫星影像进行南极大范围冰川监测成为可能。尤其是SAR卫星影像,由于其全天时、全天候的监测优势,可以忽视南极极夜的影响,且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已经成为南极冰川大范围监测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基于SAR影像数据进行南极冰川监测的研究进展、SAR卫星影像在南极的利用状况、国内外已经形成的成熟监测理论方法,并对比了SAR影像和光学影像进行冰川监测的优势和劣势,为后续利用SAR影像进行冰川监测和冰流速提取研究提供参考。
青藏东南部海洋型冰川具有独特的气候敏感性,普遍呈现加速退缩趋势,这不仅影响区域水资源安全,而且伴生了相应的冰川灾害,是当前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本文对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述,2000年以来冰川总体处于物质亏损状态,其平均物质平衡介于-0.66~-0.61m w. e.·a-1之间;同时总结了海洋型冰川物质加速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新特征。当前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受观测数据缺乏和模型模拟不确定性等问题限制,尤其现有模型对冰面裂隙增多与扩张、冰崖-冰面湖-表碛相互作用、冰内冰下过程、冰崩、末端冰湖水-冰相互作用等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化或基本缺失,其机理及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需加强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的综合监测,基于多数据和多方法的集成研究提高模型对冰川物质平衡多物理过程的耦合与模拟能力,为开展海洋型冰川物质变化的区域水资源效应和致灾效应研究奠定基础。
青藏东南部海洋型冰川具有独特的气候敏感性,普遍呈现加速退缩趋势,这不仅影响区域水资源安全,而且伴生了相应的冰川灾害,是当前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本文对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述,2000年以来冰川总体处于物质亏损状态,其平均物质平衡介于-0.66~-0.61m w. e.·a-1之间;同时总结了海洋型冰川物质加速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新特征。当前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受观测数据缺乏和模型模拟不确定性等问题限制,尤其现有模型对冰面裂隙增多与扩张、冰崖-冰面湖-表碛相互作用、冰内冰下过程、冰崩、末端冰湖水-冰相互作用等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化或基本缺失,其机理及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需加强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的综合监测,基于多数据和多方法的集成研究提高模型对冰川物质平衡多物理过程的耦合与模拟能力,为开展海洋型冰川物质变化的区域水资源效应和致灾效应研究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加速了南极冰盖消融和冰架崩解,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将目光聚焦南极大陆。研究发现,南极大陆与南大洋的物质交换速率与南极冰川、冰架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冰川作为南极冰冻层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对南极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指示器的作用。随着搭载不同传感器的卫星发射上空,通过卫星影像进行南极大范围冰川监测成为可能。尤其是光学卫星,由于其发射时间最早,观测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广、积累数据量最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南极冰川长时间序列监测的重要数据源。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基于光学遥感卫星发展历程、基于光学影像进行冰川监测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已经形成的成熟监测理论方法和冰流速提取软件,为后续利用光学影像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冰川监测和冰流速提取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加速了南极冰盖消融和冰架崩解,越来越多的科研学者将目光聚焦南极大陆。研究发现,南极大陆与南大洋的物质交换速率与南极冰川、冰架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冰川作为南极冰冻层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对南极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指示器的作用。随着搭载不同传感器的卫星发射上空,通过卫星影像进行南极大范围冰川监测成为可能。尤其是光学卫星,由于其发射时间最早,观测时间最长、覆盖面积最广、积累数据量最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南极冰川长时间序列监测的重要数据源。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基于光学遥感卫星发展历程、基于光学影像进行冰川监测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已经形成的成熟监测理论方法和冰流速提取软件,为后续利用光学影像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冰川监测和冰流速提取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