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在冰斗系统、三角脊链、冰斗边界定律等冰川作用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大视域俯视视角观察山体地貌,突破以往以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的局限性,研究发现山东广泛分布的由灰岩构成的丘陵地貌并非以往认为的岩溶成因(喀斯特地貌),而是冰盖侵蚀作用形成的龙纹状三角脊链。通过火山喷发玄武岩与地貌、沉积的压覆关系,约束了冰盖发生时间为(7.86±0.5) Ma~(6.31±0.23) Ma,属于中新世晚期,以此建立了“天宝冰期”。根据冰蚀地貌特征解译,天宝冰期冰盖分布在太行山以东,松辽分水岭以南,东含部分黄海大陆架,南至大别山北麓,以此提出了“华北冰盖”。天宝冰期与晚中新世的孢粉、深海沉积、红黏土等记录的气候演化具有吻合性。研究认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属于北极冰盖高压气候的外延,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无关,华北冰盖的形成与冰期季风冷暖气候的交锋有关。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西北内陆的干旱,冰期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内陆植被的退化,冰期西北风增加风尘物质来源的同时也增强了输送动力,冰期风尘沉积与东部冰川分布存在此消彼长的叠合关系,风尘沉积增加了冰碛物中的泥质成分,这是东部冰碛物存在双峰特征的根本原因。

期刊论文 2022-03-29

在冰斗系统、三角脊链、冰斗边界定律等冰川作用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大视域俯视视角观察山体地貌,突破以往以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的局限性,研究发现山东广泛分布的由灰岩构成的丘陵地貌并非以往认为的岩溶成因(喀斯特地貌),而是冰盖侵蚀作用形成的龙纹状三角脊链。通过火山喷发玄武岩与地貌、沉积的压覆关系,约束了冰盖发生时间为(7.86±0.5) Ma~(6.31±0.23) Ma,属于中新世晚期,以此建立了“天宝冰期”。根据冰蚀地貌特征解译,天宝冰期冰盖分布在太行山以东,松辽分水岭以南,东含部分黄海大陆架,南至大别山北麓,以此提出了“华北冰盖”。天宝冰期与晚中新世的孢粉、深海沉积、红黏土等记录的气候演化具有吻合性。研究认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属于北极冰盖高压气候的外延,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无关,华北冰盖的形成与冰期季风冷暖气候的交锋有关。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西北内陆的干旱,冰期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内陆植被的退化,冰期西北风增加风尘物质来源的同时也增强了输送动力,冰期风尘沉积与东部冰川分布存在此消彼长的叠合关系,风尘沉积增加了冰碛物中的泥质成分,这是东部冰碛物存在双峰特征的根本原因。

期刊论文 2022-03-29

冰川岩溶为冰川融水对于下伏灰岩地层侵蚀形成的岩溶地貌,具有重要的气候意义,国内少有深入的研究。在山东费县小泉庄一带灰岩面上发现河曲状岩溶槽与冰臼一起构成的岩溶系统。对岩溶通道水流路径进行恢复,发现岩溶通道水流起源于前端的冰臼,根据岩溶通道的叠加关系恢复了通道形成的先后次序,进一步发现了冰臼具有位移特征,位移量的大小显示出移动过程具有稳定期与快速期。根据河曲状岩溶通道的特征及其与冰臼的关系,与阿尔卑斯山冰川岩溶特征进行对比,两者具有特征上的一致性。综合分析认为小泉庄灰岩面上分布的河曲状岩溶通道为冰水成因,其壶穴为冰水下注冲蚀形成的冰臼,均属于冰川岩溶。小泉庄典型冰川岩溶在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的发现,佐证了中国东部曾经存在广布的冰盖及山谷冰川。

期刊论文 2021-04-12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0071601

冰川岩溶为冰川融水对于下伏灰岩地层侵蚀形成的岩溶地貌,具有重要的气候意义,国内少有深入的研究。在山东费县小泉庄一带灰岩面上发现河曲状岩溶槽与冰臼一起构成的岩溶系统。对岩溶通道水流路径进行恢复,发现岩溶通道水流起源于前端的冰臼,根据岩溶通道的叠加关系恢复了通道形成的先后次序,进一步发现了冰臼具有位移特征,位移量的大小显示出移动过程具有稳定期与快速期。根据河曲状岩溶通道的特征及其与冰臼的关系,与阿尔卑斯山冰川岩溶特征进行对比,两者具有特征上的一致性。综合分析认为小泉庄灰岩面上分布的河曲状岩溶通道为冰水成因,其壶穴为冰水下注冲蚀形成的冰臼,均属于冰川岩溶。小泉庄典型冰川岩溶在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的发现,佐证了中国东部曾经存在广布的冰盖及山谷冰川。

期刊论文 2021-04-12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00716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