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主办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大多数雪上项目.利用ASTER GDEM数据和2001—2015年的MODIS积雪覆盖、积雪深度数据以及气象数据,经过格式转换、重采样、投影变换和插值,对张家口市崇礼区的高度、坡度、积雪面积、积雪深度和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礼区的最大高程差为1 338 m,坡度为0°~63°(99.45%为0°~35°).崇礼区北部和东部的积雪覆盖度较大,最大达到79.2%,西南部积雪覆盖度较小,最小为5.3%.2001—2015年崇礼区积雪深度总体上为增加趋势,东北部积雪深度较大,最大为3.8 cm,西南部积雪深度较小,最小为1.3 cm.崇礼区的东南部坡度较高,西北部的坡度较低,高程东部高、西部低,所以雪上项目的比赛场地主要分布在崇礼区的东部.2001—2015年崇礼区冬季平均气温呈逐渐降低趋势.冬奥会举办时间选在2月,主要是因为2月的平均气温为-6.20℃,比12月和1月略高,对参赛选手的反应速度和观众的舒适度更加有利,而且2月的积雪深度为2.80 cm,比12月和1月厚,更适合进行滑雪比赛.

期刊论文 2023-05-08 DOI: 10.13763/j.cnki.jhebnu.nse.202305007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主办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大多数雪上项目.利用ASTER GDEM数据和2001—2015年的MODIS积雪覆盖、积雪深度数据以及气象数据,经过格式转换、重采样、投影变换和插值,对张家口市崇礼区的高度、坡度、积雪面积、积雪深度和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礼区的最大高程差为1 338 m,坡度为0°~63°(99.45%为0°~35°).崇礼区北部和东部的积雪覆盖度较大,最大达到79.2%,西南部积雪覆盖度较小,最小为5.3%.2001—2015年崇礼区积雪深度总体上为增加趋势,东北部积雪深度较大,最大为3.8 cm,西南部积雪深度较小,最小为1.3 cm.崇礼区的东南部坡度较高,西北部的坡度较低,高程东部高、西部低,所以雪上项目的比赛场地主要分布在崇礼区的东部.2001—2015年崇礼区冬季平均气温呈逐渐降低趋势.冬奥会举办时间选在2月,主要是因为2月的平均气温为-6.20℃,比12月和1月略高,对参赛选手的反应速度和观众的舒适度更加有利,而且2月的积雪深度为2.80 cm,比12月和1月厚,更适合进行滑雪比赛.

期刊论文 2023-05-08 DOI: 10.13763/j.cnki.jhebnu.nse.202305007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我国冰雪运动推向新巅峰,点燃全国人民的冰雪激情,滑雪热潮汹涌而来。借此契机,内蒙古作为我国滑雪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该乘势而上,精准施策推动内蒙古滑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内蒙古36家滑雪场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利用Qgis 3.22的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及泰森多边形等方法对内蒙古滑雪场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利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对积雪深度和积雪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究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对经济和交通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社会人文因素对内蒙古滑雪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23-03-01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我国冰雪运动推向新巅峰,点燃全国人民的冰雪激情,滑雪热潮汹涌而来。借此契机,内蒙古作为我国滑雪资源丰富的地区应该乘势而上,精准施策推动内蒙古滑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内蒙古36家滑雪场作为主体研究对象,利用Qgis 3.22的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及泰森多边形等方法对内蒙古滑雪场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利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对积雪深度和积雪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究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对经济和交通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社会人文因素对内蒙古滑雪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23-03-01

冰冻圈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深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是认识自然规律,服务人类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冰冻圈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基础研究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跨越,这标志着学科的日臻成熟。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早在2016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初,当意识到国际顶级赛事对雪冰特殊需求“近在眼前”后,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三期)和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咨询项目为依托,率先在河北张家口滑雪场开展了观测研究。过去5年来,冬奥雪务需求牵引着我国冰冻圈科学团队在雪冰物理关键技术环节上集中攻关,推动了学科向应用领域的延拓,取得了预期成果。文章总结研究团队研发的冬奥雪务保障关键技术,展望我国冰雪产业发展路径,从战略思维、科学积淀及实践创新的角度阐述冰冻圈科学的应用及拓展,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303001

冰冻圈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深度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是认识自然规律,服务人类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冰冻圈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基础研究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跨越,这标志着学科的日臻成熟。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早在2016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初,当意识到国际顶级赛事对雪冰特殊需求“近在眼前”后,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即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三期)和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咨询项目为依托,率先在河北张家口滑雪场开展了观测研究。过去5年来,冬奥雪务需求牵引着我国冰冻圈科学团队在雪冰物理关键技术环节上集中攻关,推动了学科向应用领域的延拓,取得了预期成果。文章总结研究团队研发的冬奥雪务保障关键技术,展望我国冰雪产业发展路径,从战略思维、科学积淀及实践创新的角度阐述冰冻圈科学的应用及拓展,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期刊论文 2022-03-2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3030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