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

农业冻土中的冰含量作为冻土冻融过程的关键变量之一,影响着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土壤养分流失和农田生态环境维稳等。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体积变换关系,自制一种农业冻土冰含量测量的试验装置,进行-20、-25、-30℃和土壤含水率为15.7%、23.5%、31.4%的冰含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农业冻土样品中冰含量随冻结温度降低冰质量含量增加。冻结温度达到-30℃时,冰质量含量达到一个恒定的峰值。相同冻结温度不同含水率状态下,冰质量含量百分比趋于一个平均值,且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约为2%。

期刊论文 2024-08-27 DOI: 10.19981/j.CN23-1581/G3.2024.25.020

[目的]研究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与变化对多样性农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以临汾市为例,选用1960—2019年临汾市17个观测站逐日的冻土深度、温度、地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资料数据,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研究区冻土的空间分布,并运用M-K检验、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季节性冻土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1)临汾市季节性冻土深度山区大于盆地,北部大于南部,冻土深度与海拔高度正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712 (P<0.01)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2)近年来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平均为-2.304cm/10年,高海拔地区变化趋势尤为显著,1982年冻土深度发生突变,突变后从一个相对偏深期跃变为相对较浅期。(3)冻土始冻日山区早于平川,北部早于南部,解冻日刚好相反,冻土持续期平均相差1个月左右;多年来临汾市土壤表面始冻日推迟,解冻日提前,冻土期明显减少,平均变化率分别为2.088d/10年、1.762d/10年和4.069d/10年,低海拔地区变化趋势更为明显。(4)相关分析表明...

期刊论文 2021-09-16

利用1961~2016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1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冻土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青海东部农业区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整体冻结开始时间呈逐年推迟趋势,完全解冻时间呈逐年提前趋势,平均冻结持续时间呈逐年缩短趋势;最大冻土深度年际变化在90年代前后由减小趋势转变为增长趋势,在1986年出现了突变;化隆站最大冻土深度多年平均值最高为72.15cm,尖扎站最低为28.32cm。

期刊论文 2019-11-07

以建昌县气候监测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地面温度及冻土深度资料为基础,运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技术,分析了该地区霜期设施农业生产期气温、地面温度、最大冻土深度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及对设施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建昌县霜期设施农业生产期平均气温、平均地面温度明显升高,倾向率分别为0.32℃/10 a、0.29℃/10 a,气温在1982年突变性升高,突变之后气温平均升高1.2℃;地面温度在1989年突变性升高,平均升高1.1℃;最大冻土深度明显变浅,倾向率为-4.63 cm/10 a,1985年突变性变浅,突变后冻土最大深度平均变浅18.3 cm。当气温每升高1℃,冻土最大深度将变浅9.6 cm。霜期温度升高等于热量资源的增加,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冻土深度变浅可减少大棚内植物冻害。研究结果可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日光温室提供气候依据。

期刊论文 2014-11-18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引发的生态后果已广受关注,如何准确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探讨人类活动的影响和适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从关键区域入手,选择涵盖未来气候变化特征,又与现代接轨的全新世,重建植被演替和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恢复农业活动的特征、方式和强度及其与植被和气候变化关系,可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以及人类影响与适应研究提供依据。本课题拟选取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运用花粉和木炭记录重建全新世植被演替和重要气候阶段的植被格局;通过考古植物指标记录判别西辽河流域旱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揭示全新世不同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方式和强度。通过植被记录、农业活动证据以及考古文献和历史资料,结合高精度AMS14C年代,与高分辨气候变化序列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气候变化与植被和农业活动的关系,分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演替和格局的影响,从基础理论和环境评估两个层面提出新的认识和建议。

2014-01

全球变化显著改变了降水与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加之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近年来干旱事件呈广发和频发的态势,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农业经济损失。本项目拟构建渭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流域尺度农作物产量,分析农业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剖析农业旱灾致灾机理,从而对渭河流域农业旱灾损失进行综合评估。首先,借助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渭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并完善其相对薄弱的作物生长模块以模拟流域尺度农作物产量;其次,提出基于蓝水绿水概念的农业干旱评价指标,并优选已有干旱指标分析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规律;最后,深入剖析渭河流域农业旱灾致灾机理,定量分析作物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关系,建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识别农业旱灾致灾因子,探讨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从而对渭河流域农业旱灾损失进行综合评估,为减轻干旱对渭河流域农业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2014-01

渠道防渗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节水工程措施,它可以极大地减少农业灌溉用水的浪费,节水潜力巨大。用渠道防渗技术后,可以极大地提高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可以防止渠道冲刷、淤积及坍塌,节约运行管理费用,有利于灌区的管理。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及沼泽化,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期刊论文 2011-12-14

【中文摘要】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从8000aBP开始,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早期文化,并通过从前裴李岗文化- - 裴李岗文化- -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连续演变和文明要素的不断积累,最终在4000aBP前后建立- - 夏王朝,率先迈进了文明社会,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进程没有中断的地方。除了人类社会自身的因素之外,环境因素在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进程中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课题研究表明:1.华夏文明属于农业文明,农业经济是华夏文明的基础,适宜的地理环境促进了中原地区史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为华夏文明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的经济形态,作为中原地区主要经济形态的粟作农业,对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的要求较低,是该地区文明进程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演进序列与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基本同步,人类社会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应该是出现这一同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4.气候突变事件对中原地区文明进程有重要的影响,其中5000年气候事件促使文明进程发生量的变化,而4000aBP气候事件却导致文明进程出现质的变化。

2006-01

【中文摘要】赤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遗址所在的西辽河上游地区有可能就是粟和黍以及以其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当地的史前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随环境变化出现过反复。根据这两条重要线索,本项目将从环境和考古两方面入手,对西辽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变化与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关系开展研究。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实地考察,考古遗址微环境的调查,全新世以来气候植被演变规律的复原,不同时期考古

2006-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