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277

为了探索高寒地区沥青路面铺筑短期对冻土层温度场的影响,通过对路面各结构层材料进行热传导试验和碎石空隙率试验,得出不同结构层的热力学参数,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二维冻土温度场模型,分析了沥青路面在4月、7月和10月份铺筑短期对冻土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沥青路面铺筑短期的热效应使得冻土温度场呈梯形分布。其中,7月份铺筑路面造成冻土层温度上升最高可达2.13℃,冻土0℃等温线下降深度大于0.78 m,最不利于冻土的温度稳定性。为此,基于弯沉等效思想在路基顶面通过铺设碎石层进行温度改善和刚度补偿设计,结果显示:铺设1.0 m厚的碎石层,路基和冻土层温度下降1.89~27.22℃,0℃等温线抬升0.54~1.95 m,路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可提升至125~180 MPa,以上可为高寒冻土地区的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4 DOI: 10.19782/j.cnki.1674-0610.2024.06.013

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加剧了多年冻土退化速率,影响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稳定性。热棒技术具有主动单向降温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北部的多年冻土地区。现有研究多采用数值仿真或钻孔测温方式分析热棒技术的降温效果,随着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探地雷达技术为冻土工程领域提供了一种连续且无损的新研究方法。本文以青藏公路沱沱河至唐古拉山垭口段为研究区,采用探地雷达技术研究热棒技术对路基的降温效果。在道路病害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双侧单排直插热棒路基、单侧单排斜插热棒路基和相邻未处治冻土路基三处典型路段,采用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分析路基结构损伤和下伏冻土分布情况,结合现场考察评价不同热棒布设方式对冻土路基降温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温效果:双侧单排直插热棒路基>单侧单排斜插热棒路基>未处治路基。双侧单排直插热棒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分布具有良好的连续性,与路侧天然地表相比冻土上限提升0.47 m,其上路基结构完整;单侧单排斜插热棒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连续性一般,冻土上限与路侧天然地表相比较为接近,其上路基结构存在结构疏松和裂隙区域;未处治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层分布连续性较差,冻土退化明显,冻土上限较路侧...

期刊论文 2024-11-22

冻土区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受多种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因素之间的联动效应影响,客观全面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需构建特定情境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量化的风险数值。因此,研究提出网络分析法(ANP)与物元可拓模型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模型。首先,构建总目标、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三级冻土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指标相互关联的ANP网络结构模型,计算各级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根据物元可拓模型得出多级可拓评价结果。案例分析显示,该冻土区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为3级(安全风险较大),与实际施工情况相符,进一步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施工安全的建议措施。

期刊论文 2024-09-23 DOI: 10.14081/j.cnki.hgdxb.2024.04.010

以西藏自治区国道109线那曲至拉萨公路改建工程(那曲至羊八井段)为依托,研究了高原冻土地区公路施工进度及成本管理。利用挣值分析法,通过WBS工作任务分解,对公路段发生施工延误工序进行进度与成本动态管控。结果表明,进度偏差在第8个月赶上计划工期且节约成本5 358万元,工程在第9个月完工,实际工期比计划工期提前1个月且节约成本4 892万元。

期刊论文 2024-09-06 DOI: 10.15913/j.cnki.kjycx.2024.17.023

文章概述了冻土地区路基病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包括水分迁移、冻融循环等关键因素,详细分析了冻土地区常见的路基病害类型,如沉降、变形和裂缝等,并深入探讨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理技术,包括增加路基宽度、加强排水系统、合理选择填料材料、改进施工技术、加强维护管理以及建立病害监测与评估体系等,旨在为冻土地区路基的施工、病害治理实践等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8-28

基于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保温护道路段地温监测数据,分析了天然场地及左右路肩下地温、年平均地层温度、热收支及多年冻土上限变化等,探讨了气候变暖及阴阳坡效应下路基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热状态变化特性及其与天然场地的差异。结果表明:左右路肩阴阳坡效应显著,左路肩下多年冻土最大融化深度为右路肩的2倍,最大融化深度降低速率为右路肩的5倍,且左路肩下多年冻土上限下降速率为右路肩的1.5倍;右路肩处在阴坡且保温护道可能对其多年冻土维持稳定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抬升了其人为冻土上限并减缓了上限下降速率。不同位置年平均地层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增长速率随深度逐渐降低,然而左路肩的路基与天然场地交界面附近温度增长速率大于2.5 m深度处,表明此特殊位置土层在多因素作用下可能受到更强的热扰动影响。一般情况下,冻土吸热放热量均随深度降低逐渐减少,但多年冻土上限处在0℃等温线的特殊位置,可能出现吸热量突然增大的现象;多年冻土上限处由于深度较深,热收支增长速率已不受阴阳坡效应影响,该断面左路肩多年冻土上限处年平均热收支为右路肩的2.92倍,但其热收支增长速率几乎相等。

期刊论文 2024-08-28

冻土是一种具有复杂特性的地质体,温度、湿度、压力、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冻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给路基设计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分析了影响高速公路冻土路基设计的因素、设计的思路和策略、计算方法,并对高速公路冻土路基设计的具体方法如保温隔热法、排水隔水法、复合地基法、换填法、化学加固法、动态设计法等方法逐一进行了剖析,明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工程要求、冻土性质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铺设厚度、排水系统、隔水材料、换填材料、化学物质以及施工方法,可为高速公路冻土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8-26 DOI: 10.20198/j.cnki.scsn.2024.08.016

文章根据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的需求,结合BIM技术的特点,以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试验示范工程共和-玉树高速试验示范段为依托,研究工程结构分解、工作空间制定、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主动冷却路基构件设计及布置,探索冷却路基效能计算等BIM技术应用内容,为BIM技术在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7-12 DOI: 10.14189/j.cnki.cm1981.2024.07.001

【目的】季节冻土区公路路基因季节性温度变化使路基中的水分向上迁移,导致水分在封闭覆盖层下聚集产生覆盖效应,进而引起路基冻胀、融沉、路面开裂、道路翻浆等工程病害。为了有效抑制封闭覆盖层下覆盖效应的产生,以季节冻土区气候特征为背景,开展了室内一维土柱试验。【方法】通过设计两组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室内路基模型试验,探究有、无毛细阻滞层季节冻土区路基内部的水热变化规律,验证毛细阻滞层对季节冻土区公路路基覆盖效应的防治效果。【结果】在季节性温变导致的冻融循环条件下,传统路基浅层2.5、5.0 c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含水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最大液态水含量增加量达5.8个百分点,覆盖效应明显;毛细阻滞层路基在浅层2.5 cm深度处的土体含水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水分累积量仅为1.8个百分点,且经历3个循环后其他深度的最大液态水含量与含水率累积量均略有减小,整体含水率远小于无毛细阻滞层路基的。【结论】毛细阻滞层的设置能够明显抑制覆盖层下浅层土体含水率的增加和累积,且对维持季节冻土区路基土体水分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论文 2024-05-11 DOI: 10.19951/j.cnki.1672-9331.20240229002

为研究多年冻土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采用FWD法、路面钻芯和人工调查等多种手段,对国道214公路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强度、破损状况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道214公路左、右幅行车道路面平均弯沉代表值分别为31.5(0.01 mm)和37.5(0.01 mm),表明右侧受通往玉树地区的重载交通影响,路面强度衰减较快。全线沥青路面平均弯沉代表值最大为100(0.01 mm),最小不到5(0.01 mm),与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差异性发育和冻胀融沉强度相关。国道214公路全线路面平整度良、中、次、差路段分别达到24.6%、32.1%、6.3%和37%,而路面破损状况良、中、差路段分别为61.6%、26.8%和11.6%,对行车舒适度影响较大,行车安全性影响相对较小。路面钻芯表明结构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是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强度降低和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为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的设计与养护提供了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4-11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77条,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