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为此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岩芯孢粉证据,利用AMS14C测年技术,重建了区域3500 cal a BP以来植被与气候历史,并与其他古气候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区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500—290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孕育期;2900—22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蒿属为主,气候温暖潮湿成为泥炭发育启动期;2250—16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桦属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旺盛期;1650—11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和蒿属为主,气候寒冷干燥成为泥炭发育减缓和停滞期;1150—750 cal a BP阔叶林和湿地植被扩张,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启动期,完成由富营养沼泽到中营养沼泽类型的转变;750 cal a B...
利用大量的古多年冻土遗迹和古冰缘现象,并佐以古冰川、孢粉及动物化石等资料,重建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期最盛期(LGM,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大期LPMax),中国多年冻土面积达到了5.3×10~6~5.4×10~6km2(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3倍多),而全新世大暖期(HMP,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小期LPMin),中国多年冻土面积曾缩减至0.80×10~6~0.85×10~6km2(约为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50%).按照古冻土遗迹的年代及分布等特征,在确定LGM和HMP两个主要时段的冻土格局基础上,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划分为7个阶段:晚更新世LGM(20000~10800a BP)多年冻土强烈扩展,达到LPMax;早全新世气候剧变期(10800至8500~7000a BP)多年冻土较稳定但相对缩减阶段;中全新世HMP(8500~7000至4000~3000a BP)多年冻土强烈退化阶段,多年冻土缩减到LPMin;晚全新世新冰期(4000~3000至1000a BP)冻土扩展阶段;晚全新世中世纪暖期(100...
中原地区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地跨我国东部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区,对全球变化反应敏感。但一直缺少全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环境演变研究成果。本项目前期预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北部辉县境内的泥炭沉积为早中全新世连续的自然沉积记录,是进行全新世高分辨率环境演变研究的良好材料。本项目拟以辉县泥炭沉积为研究材料,利用AMS14C测年建立高精度年代框架;在沉积学分析基础上,以孢粉、TOC/TN、有机碳同位素、粒度和磁化率等进行综合分析,重建中原地区早中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环境演变序列,辨识并重点探讨中原地区早中全新世主要气候事件的年代、变化过程、环境特征及区域性特点;并与其它高分辨率沉积记录、环境考古和气候模拟等结果对比,探讨中原地区早中全新世环境演变与气候事件的区域响应机制,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沉积记录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区域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2016-0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引发的生态后果已广受关注,如何准确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探讨人类活动的影响和适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从关键区域入手,选择涵盖未来气候变化特征,又与现代接轨的全新世,重建植被演替和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恢复农业活动的特征、方式和强度及其与植被和气候变化关系,可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以及人类影响与适应研究提供依据。本课题拟选取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运用花粉和木炭记录重建全新世植被演替和重要气候阶段的植被格局;通过考古植物指标记录判别西辽河流域旱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揭示全新世不同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方式和强度。通过植被记录、农业活动证据以及考古文献和历史资料,结合高精度AMS14C年代,与高分辨气候变化序列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气候变化与植被和农业活动的关系,分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演替和格局的影响,从基础理论和环境评估两个层面提出新的认识和建议。
2014-01依据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岸带-陆架区和苏北平原东部近岸地区大量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钻孔岩心,利用地球物理方法(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解译)、地质分析方法和环境磁学研究方法的结合,建立高分辨率年代地层和层序地层,揭示晚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岸带-陆架区不同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高分辨率的沉积演化历史与气候-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阐明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苏北平原东部近岸地区的发育历史进程及其在气候-海平面变化和黄河/长江改道影响下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在此基础上开展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全球对比研究。这对于探索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及陆海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14-01【中文摘要】黄土和粉尘记录对理解我国季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和西北干旱区环境形成演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地处内陆非季风区干旱带的新疆天山地区,是中国风成黄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该区黄土提供了一个研究西风区气候环境变化理想的实验场。本项目拟在对天山地区粉尘/表土磁学特征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该地区选择数个典型黄土剖面进行系统的磁学研究,探讨西风区粉尘和黄土环境磁学特征,寻求适合于干旱区重建气候环境变化的磁学参数,研究西风区黄土地层记录机制,并探讨西风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特别是全新世和MIS3时期)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系统研究天山地区过去气候变化历史不仅可以弥补我国西风带地区古气候变化之不足,丰富和完善古气候变化内容,而且也可以把环境磁学的应用从半干旱区扩大到干旱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降尘是黄土的原始物质,对降尘的特征与过程研究对正确理解黄土记录及干旱区沙漠化过程均有重要的意义。
2009-01【中文摘要】依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纳木错综合观测站,应用多参数,首先确定湖相沉积物的物性特征,并进一步研究湖相岩芯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序列的时空差异,最终构建纳木错湖相沉积物全新世以来标准的气候记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普莫雍错湖芯及宁金岗桑冰芯的磁性特征,讨论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气候的演化特征,以及与全球气候演化的关系。尤其是和南北冰芯气候记录对比,为青藏高原的演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提供新的约束。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