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海冰以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使得准确获取海冰多要素信息成为极区观测的核心任务。卫星是极地海冰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极地海冰的观测。阐明当前国内外极地海冰卫星遥感的现状,对于未来极区海冰新遥感传感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具备极地海冰信息获取能力且在轨运行的卫星信息,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基于卫星数据在极地海冰观测中的主要应用进展。最后,指出现有全球对地观测体系对极地海冰信息观测的不足,并提出了我国后续极地海冰观测的发展建议。
极地海冰以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使得准确获取海冰多要素信息成为极区观测的核心任务。卫星是极地海冰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极地海冰的观测。阐明当前国内外极地海冰卫星遥感的现状,对于未来极区海冰新遥感传感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具备极地海冰信息获取能力且在轨运行的卫星信息,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基于卫星数据在极地海冰观测中的主要应用进展。最后,指出现有全球对地观测体系对极地海冰信息观测的不足,并提出了我国后续极地海冰观测的发展建议。
极地海冰以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使得准确获取海冰多要素信息成为极区观测的核心任务。卫星是极地海冰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极地海冰的观测。阐明当前国内外极地海冰卫星遥感的现状,对于未来极区海冰新遥感传感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具备极地海冰信息获取能力且在轨运行的卫星信息,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基于卫星数据在极地海冰观测中的主要应用进展。最后,指出现有全球对地观测体系对极地海冰信息观测的不足,并提出了我国后续极地海冰观测的发展建议。
极地海冰以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使得准确获取海冰多要素信息成为极区观测的核心任务。卫星是极地海冰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极地海冰的观测。阐明当前国内外极地海冰卫星遥感的现状,对于未来极区海冰新遥感传感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具备极地海冰信息获取能力且在轨运行的卫星信息,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基于卫星数据在极地海冰观测中的主要应用进展。最后,指出现有全球对地观测体系对极地海冰信息观测的不足,并提出了我国后续极地海冰观测的发展建议。
季节性积雪的演变对于山区水文循环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是调控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精确监测融雪动态对于气象、水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灾害预测、预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基于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SAR)的融雪监测技术常受到植被、地形及积雪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在重访周期较长的区域监测效果有限。本研究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Sentinel-2卫星光学遥感数据,基于雪表粒径的时间序列变化信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融雪监测方法。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参照站点雪水当量和气温数据,深入分析了新方法的融雪监测性能。本文对比了新融雪监测方法与常规的时间序列SAR方法,探讨了两者在山区融雪监测方面的优势与局限。结果表明该新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融雪起始时间,并且在植被和混合像元等干扰因素的影响下,展现出了比时间序列SAR方法更出色的监测能力。但是,新方法易受云雨气象条件的影响,未来可与时间序列SAR方法互为补充,共同提升山区融雪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季节性积雪的演变对于山区水文循环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是调控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精确监测融雪动态对于气象、水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灾害预测、预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基于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SAR)的融雪监测技术常受到植被、地形及积雪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在重访周期较长的区域监测效果有限。本研究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Sentinel-2卫星光学遥感数据,基于雪表粒径的时间序列变化信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融雪监测方法。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参照站点雪水当量和气温数据,深入分析了新方法的融雪监测性能。本文对比了新融雪监测方法与常规的时间序列SAR方法,探讨了两者在山区融雪监测方面的优势与局限。结果表明该新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融雪起始时间,并且在植被和混合像元等干扰因素的影响下,展现出了比时间序列SAR方法更出色的监测能力。但是,新方法易受云雨气象条件的影响,未来可与时间序列SAR方法互为补充,共同提升山区融雪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季节性积雪的演变对于山区水文循环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是调控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精确监测融雪动态对于气象、水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灾害预测、预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基于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SAR)的融雪监测技术常受到植被、地形及积雪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在重访周期较长的区域监测效果有限。本研究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Sentinel-2卫星光学遥感数据,基于雪表粒径的时间序列变化信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融雪监测方法。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参照站点雪水当量和气温数据,深入分析了新方法的融雪监测性能。本文对比了新融雪监测方法与常规的时间序列SAR方法,探讨了两者在山区融雪监测方面的优势与局限。结果表明该新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融雪起始时间,并且在植被和混合像元等干扰因素的影响下,展现出了比时间序列SAR方法更出色的监测能力。但是,新方法易受云雨气象条件的影响,未来可与时间序列SAR方法互为补充,共同提升山区融雪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以藏南错那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与PS-InSAR识别技术等综合遥感识别方法获取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典型隐患区在其时间序列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光学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135处,整体识别率76.3%,识别正确率93.1%; PS-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47处,整体识别率26.6%,识别正确率97.9%;综合遥感识别方法共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137处,其中崩塌76处、滑坡30处、泥石流18处、冰湖溃决13处,整体识别率为77.4%;(2)光学遥感影像和PS-InSAR技术在识别地质灾害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二者均能较好地识别出崩塌与滑坡灾害;对于泥石流与错那地区典型的冰湖溃决地质灾害,基于光学遥感影像识别比基于PS-InSAR技术识别具有更好的效果;(3)通过综合利用光学遥感影像与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分析典型地质灾害隐患区发育规律,可为藏南错那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以藏南错那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与PS-InSAR识别技术等综合遥感识别方法获取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典型隐患区在其时间序列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光学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135处,整体识别率76.3%,识别正确率93.1%; PS-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47处,整体识别率26.6%,识别正确率97.9%;综合遥感识别方法共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137处,其中崩塌76处、滑坡30处、泥石流18处、冰湖溃决13处,整体识别率为77.4%;(2)光学遥感影像和PS-InSAR技术在识别地质灾害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二者均能较好地识别出崩塌与滑坡灾害;对于泥石流与错那地区典型的冰湖溃决地质灾害,基于光学遥感影像识别比基于PS-InSAR技术识别具有更好的效果;(3)通过综合利用光学遥感影像与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分析典型地质灾害隐患区发育规律,可为藏南错那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以藏南错那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光学遥感影像解译与PS-InSAR识别技术等综合遥感识别方法获取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典型隐患区在其时间序列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光学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135处,整体识别率76.3%,识别正确率93.1%; PS-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共47处,整体识别率26.6%,识别正确率97.9%;综合遥感识别方法共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区137处,其中崩塌76处、滑坡30处、泥石流18处、冰湖溃决13处,整体识别率为77.4%;(2)光学遥感影像和PS-InSAR技术在识别地质灾害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二者均能较好地识别出崩塌与滑坡灾害;对于泥石流与错那地区典型的冰湖溃决地质灾害,基于光学遥感影像识别比基于PS-InSAR技术识别具有更好的效果;(3)通过综合利用光学遥感影像与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分析典型地质灾害隐患区发育规律,可为藏南错那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