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为深入了解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冻融过程及热量传递规律,同时为东北寒区工程及寒区农业的土体环境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原位监测,开展季节冻土温度变化特性及分层热通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小于50 cm土体温度日变化明显,土体温度季节差异随着土体深度增大而减小。2017年3月3日达到最大冻深(164 cm),4月22日为最终融化日期,最终融化深度为130 cm。不同深度土体温度对地表温度响应呈滞后效应,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滞后时间延长;季节冻土在冻融期内浅层土体受到净辐射的影响,热量交换极其频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净辐射的作用减小,热量在土体中传递的损耗增加,热量交换程度减弱,在冻结期,土体损失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在整个冻融期内保持负值,冻深线以下土体中的热量持续向上传输,表明160 cm深度以下土体持续对冻土层传递热量。

期刊论文 2024-01-02

为深入了解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冻融过程及热量传递规律,同时为东北寒区工程及寒区农业的土体环境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松嫩平原北部季节冻土原位监测,开展季节冻土温度变化特性及分层热通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小于50 cm土体温度日变化明显,土体温度季节差异随着土体深度增大而减小。2017年3月3日达到最大冻深(164 cm),4月22日为最终融化日期,最终融化深度为130 cm。不同深度土体温度对地表温度响应呈滞后效应,随着土体深度的增加,滞后时间延长;季节冻土在冻融期内浅层土体受到净辐射的影响,热量交换极其频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净辐射的作用减小,热量在土体中传递的损耗增加,热量交换程度减弱,在冻结期,土体损失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在整个冻融期内保持负值,冻深线以下土体中的热量持续向上传输,表明160 cm深度以下土体持续对冻土层传递热量。

期刊论文 2024-01-02

目的:探究颅脑降温仪持续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降温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冰袋、冰帽等常规降温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颅脑降温仪。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h内、治疗3d、治疗7d时患者的颅内压和体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颅内压和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2,P>0.05)。联合组治疗24h内、治疗3d、治疗7d后颅内压和体温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8、6.490、6.488,P0.05)。结论:颅脑降温仪持续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体温有一定改善,且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期刊论文 2022-08-09

目的:探究颅脑降温仪持续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降温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冰袋、冰帽等常规降温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颅脑降温仪。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h内、治疗3d、治疗7d时患者的颅内压和体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颅内压和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2,P>0.05)。联合组治疗24h内、治疗3d、治疗7d后颅内压和体温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8、6.490、6.488,P0.05)。结论:颅脑降温仪持续降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体温有一定改善,且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期刊论文 2022-08-09

通过对比北麓河试验段U型块石路基结构和普通路基下部土体温度监测研究,U型块石路基显著地抬升路基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具有较强的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作用.2005—2007年间,U型块石路基下多年冻土上限平均抬升幅度达0.9~1.4 m.路基中心下部0.5 m深土体温度降温幅度达1.13℃,原天然上限附近土体温度降温达1.28℃,5 m深的多年冻土降温幅度达0.77℃,且U型块石路基下部土体温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然而,普通路基下部土体温度远比U型块石路基下部要高,2005年普通路基下部0.5 m深土体年平均温度比U型块石路基高1~3℃,1.5 m处高0.8~1.9℃,5 m处高1.2~1.5℃.同时,U型块石路基下部多年冻土上限抬升比普通路基大,2004—2006年间U型块石路基左路肩下多年冻土上限抬升比普通路基大0.86 m,路基中心大0.5 m.

期刊论文 2010-07-20

通过对比北麓河试验段U型块石路基结构和普通路基下部土体温度监测研究,U型块石路基显著地抬升路基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具有较强的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作用.2005—2007年间,U型块石路基下多年冻土上限平均抬升幅度达0.9~1.4 m.路基中心下部0.5 m深土体温度降温幅度达1.13℃,原天然上限附近土体温度降温达1.28℃,5 m深的多年冻土降温幅度达0.77℃,且U型块石路基下部土体温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然而,普通路基下部土体温度远比U型块石路基下部要高,2005年普通路基下部0.5 m深土体年平均温度比U型块石路基高1~3℃,1.5 m处高0.8~1.9℃,5 m处高1.2~1.5℃.同时,U型块石路基下部多年冻土上限抬升比普通路基大,2004—2006年间U型块石路基左路肩下多年冻土上限抬升比普通路基大0.86 m,路基中心大0.5 m.

期刊论文 2010-07-20

根据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路基在竣工后3 a内的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路基不同位置的地温变化、路基基底沉降变形和路基不同位置沿横向及纵向的沉降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粗颗粒土填筑的过渡段路基对多年冻土区土体有明显的冷却效果,可防止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路基阳坡的沉降大于阴坡,而沿路基纵向,距离桥台越远路基沉降越大,但路基沿横向和纵向的沉降均满足工程要求;这种粗颗粒土填筑的路桥过渡段可适用于多年冻土区。

期刊论文 2007-09-12 DOI: 10.19721/j.cnki.1001-7372.2007.04.006

根据多年冻土区路桥过渡段路基在竣工后3 a内的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路基不同位置的地温变化、路基基底沉降变形和路基不同位置沿横向及纵向的沉降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粗颗粒土填筑的过渡段路基对多年冻土区土体有明显的冷却效果,可防止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路基阳坡的沉降大于阴坡,而沿路基纵向,距离桥台越远路基沉降越大,但路基沿横向和纵向的沉降均满足工程要求;这种粗颗粒土填筑的路桥过渡段可适用于多年冻土区。

期刊论文 2007-09-12 DOI: 10.19721/j.cnki.1001-7372.2007.04.006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