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冻土地区桩基的施工技术,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研究混凝土水化热对桩周土的影响及低温混凝土凝结时间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入模温度及水泥水化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桩基本身及附近土体;在低温环境中随着环境温度越低,混凝土的初凝及终凝时间越长;随着减水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初凝及终凝时间越长;随着早强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初凝及终凝时间有所缩短;有矿物掺合料情况下的混凝土初凝及终凝时间也有所缩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种新兴科学技术也不断发展,在众多技术中低温耐久混凝土是针对我国部分特殊地区气候条件所研发的新型技术,并且凭借其应用上的优势现已成功应用于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之中,本文通过对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低温混凝土施工原则以及施工要点进行相关介绍分析,以期为该项技术在后期的应用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介绍了冻土地基低温混凝土冻融循环的机理,主要对改善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技术措施以及冻土地基挖孔类基础低温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为今后我国冻土地区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青藏直流线路工程所经地段在青海境内大部分属多年冻土区,为减少对多年冻土的扰动,选择在冬期施工更能保证冻土基础的稳定性;为防止低温下使混凝土基础遭受冻害,一是要添加早强防冻剂,早强防冻剂的选择应按外界温度、钢筋防腐要求来选择;二是必须严格控制早强防冻剂的掺量;三是要保证混凝土在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前的早期养护温度;四是必须保证早强防冻剂质量,要使用"三证"齐全的产品;青藏直流线路基础施工按外界温度的变化分别改变防冻剂掺量、控制水温、采用温棚养护等综合措施,使混凝土达到了设计强度。
研究目的:针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段建设铁路、公路遇到桥跨结构混凝土灌注桩基强度的发展,耐久性和热传递对冻土结构扰动的技术难题等情况,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方法:对青藏公路桥基混凝土的耐久性破坏进行调研、室内模拟试验、现场暴露试验及清水河、昆仑山口桩基试验。研究结果:青藏公路冻土地段桩基混凝土长期处于恒负温下,硬化强度达不到设计等级;耐久性破坏主因是正、负温频繁交替引发冻融破坏,未发现有硫酸盐侵蚀破坏迹象;混凝土初温和水化热使界面冻土结构破坏,较长时间后,界面冻土才能回复到原始冻结状态。研究结论:掺用引气减水剂或早强引气减水剂拌制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可以满足对于混凝土灌注桩强度、耐久性和冻土结构稳定性的要求。若采用负温(-5-20℃)混凝土方案时,须注意抗冻剂可能产生对界面冻土结构稳定性和环保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