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热容量差异会引起风向和降水发生季节性反转形成季风气候。亚洲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同时也有最多的受季风气候影响的人口。季风带来的强降水容易诱发多种次生灾害,严重影响着区域内人类社会生产、居住的安全,因而认识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利用将古论今的地学思想,文章旨在阐述亚洲季风的组成,列举影响亚洲季风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总结亚洲关键地点的沉积记录显示的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演化期次。结果表明,在古近纪,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南缘发生碰撞,改变了亚洲的海陆分布,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初始隆升,南亚和东亚均出现季风性气候。但此时的东亚地区依然主要受行星风系的控制,东亚季风处于孕育阶段,仅呈条带状局部分布在华南板块的南缘,而南亚季风的覆盖面积相对广泛。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东亚地区的边缘海打开时间明显要晚于南亚地区海陆分布出现的时间。但随着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整体隆升并接近现今的海拔高度,亚洲季风全面进入增强阶段,强烈影响区域内的地质演化过程。自中新世中期以来,由于受控于青藏高原隆升、南北极冰盖的发育,亚洲季风经历了多期次的稳定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为科学合理利用季风开展亚洲系统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参...
陆地和海洋热容量差异会引起风向和降水发生季节性反转形成季风气候。亚洲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同时也有最多的受季风气候影响的人口。季风带来的强降水容易诱发多种次生灾害,严重影响着区域内人类社会生产、居住的安全,因而认识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利用将古论今的地学思想,文章旨在阐述亚洲季风的组成,列举影响亚洲季风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总结亚洲关键地点的沉积记录显示的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演化期次。结果表明,在古近纪,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南缘发生碰撞,改变了亚洲的海陆分布,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初始隆升,南亚和东亚均出现季风性气候。但此时的东亚地区依然主要受行星风系的控制,东亚季风处于孕育阶段,仅呈条带状局部分布在华南板块的南缘,而南亚季风的覆盖面积相对广泛。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东亚地区的边缘海打开时间明显要晚于南亚地区海陆分布出现的时间。但随着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整体隆升并接近现今的海拔高度,亚洲季风全面进入增强阶段,强烈影响区域内的地质演化过程。自中新世中期以来,由于受控于青藏高原隆升、南北极冰盖的发育,亚洲季风经历了多期次的稳定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为科学合理利用季风开展亚洲系统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参...
气候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研究,然而当前重建结果对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和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开展古气候模拟对理解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气候模式模拟的角度回顾全新世亚洲季风百年-千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工作,并将从外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这两个角度对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进展: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结果反映早全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降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和半球间温度梯度来影响亚洲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上,模拟的8.2 ka BP时期的亚洲季风弱事件主要是由冰川融水触发,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并通过大气遥相关导致季风降水减少;而4.2 ka BP时期模式模拟的亚洲弱季风事件主要是受内部变率所主导而并非外强迫因子影响。亚洲季风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2 000年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季风明显增强,而在小冰期逐渐减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子,它们通过影响海陆热力差异、印—太海温变化来影响季风变化。
气候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研究,然而当前重建结果对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和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开展古气候模拟对理解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气候模式模拟的角度回顾全新世亚洲季风百年-千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工作,并将从外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这两个角度对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进展: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结果反映早全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降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和半球间温度梯度来影响亚洲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弱季风事件上,模拟的8.2 ka BP时期的亚洲季风弱事件主要是由冰川融水触发,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并通过大气遥相关导致季风降水减少;而4.2 ka BP时期模式模拟的亚洲弱季风事件主要是受内部变率所主导而并非外强迫因子影响。亚洲季风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去2 000年时段,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季风明显增强,而在小冰期逐渐减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子,它们通过影响海陆热力差异、印—太海温变化来影响季风变化。
【中文摘要】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即MIS5a/4气候突变是古气候研究热点。前人研究表明MIS5a/4是带有区域特征的千年尺度气候突变,GIS19和GIS20及其间冷谷具有最强信号,但高分辨率东亚季风石笋记录强调冷加强事件,格陵兰NGRIP冰芯突出整体降温中的回暖事件,南极Vostok冰芯为稳定降温过程,表明MIS5a/4千年尺度事件在全球范围表现形式和强度有差异,而亚洲季风变化对末次冰期触发与传输具有特殊意义。选择黔、滇、桂及湘的洞穴石笋,以高精铀系测年和高分辨率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指标,建立MIS5a/4具有独立时间标尺的高分辨率亚洲季风演化序列,精确定位千年尺度突变事件起止时间,捕捉其内部百年气候事件,剖析气候转型及控制因素,揭示该时段亚洲季风对水热配置的调控关系及在全球水热传输的作用,探讨全球冰量变化、北大西洋温盐环流、Toba火山、太阳活动等事件与季风驱动的内在联系,探寻末次冰期可能的驱动机制。
2009-01【中文摘要】本项目将主要研究长江以南洞穴石笋记录的350ka以来亚洲季风十年-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历史及与全球变化的响应关系。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重建全新世10000年来高分辨率(十年际)季风气候变化历史,研究最近1万年来突变气候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快速变化特征,从而探索气候变化机制及其趋势;(2)研究冰消期气候突变过程,揭示YD与B/A事件在高频气候振荡特征上的异同点,并与极地和青藏高原冰芯记录对比;(3)分析末次冰期气候突变事件(Heinrich和Dansgaard-Oeschegar)在东亚季风区记录中的表现形式,依靠高精度TIMS测年技术,确定这些事件的年龄,进一步检验格陵兰冰芯的年代模式;(4)研究最近350Ka以来亚洲季风气候长期变化趋势,精确标定3个冰期/间冰期的终止点年龄,检验100ka-350ka期间是否同样存在类似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的高频气候振荡旋回。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