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亚山地的典型冰川,研究其水文特征对区域水资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改变了区域的水文过程。为探究山地冰川水文过程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利用M-K方法检验1号冰川1989—2019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序列,识别突变年份及变化趋势,依据物质平衡线将1号冰川划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并通过小波分析探讨其水文过程的周期、频率和相位特征。结果表明:①1号冰川物质平衡于1993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②积累区和消融区物质平衡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具有多尺度效应,以一年共振周期为主,滞后响应时间约半年;③消融区与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存在半年短周期和一年长周期共振,两者的水文传递过程具有即时响应效应;④降水、消融区物质平衡和蒸发对冰川区总径流的影响均为一年的共振周期,总径流对降水和蒸发的响应滞后为1~2个月,对冰川融水的滞后响应约半年。在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区总径流过程中,冰川作为水资源固体库,其物质平衡受气象因素影响,并以较缓慢的速度补给径流。

期刊论文 2025-04-2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亚山地的典型冰川,研究其水文特征对区域水资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改变了区域的水文过程。为探究山地冰川水文过程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利用M-K方法检验1号冰川1989—2019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序列,识别突变年份及变化趋势,依据物质平衡线将1号冰川划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并通过小波分析探讨其水文过程的周期、频率和相位特征。结果表明:①1号冰川物质平衡于1993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②积累区和消融区物质平衡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具有多尺度效应,以一年共振周期为主,滞后响应时间约半年;③消融区与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存在半年短周期和一年长周期共振,两者的水文传递过程具有即时响应效应;④降水、消融区物质平衡和蒸发对冰川区总径流的影响均为一年的共振周期,总径流对降水和蒸发的响应滞后为1~2个月,对冰川融水的滞后响应约半年。在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区总径流过程中,冰川作为水资源固体库,其物质平衡受气象因素影响,并以较缓慢的速度补给径流。

期刊论文 2025-04-2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亚山地的典型冰川,研究其水文特征对区域水资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改变了区域的水文过程。为探究山地冰川水文过程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利用M-K方法检验1号冰川1989—2019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序列,识别突变年份及变化趋势,依据物质平衡线将1号冰川划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并通过小波分析探讨其水文过程的周期、频率和相位特征。结果表明:①1号冰川物质平衡于1993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②积累区和消融区物质平衡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具有多尺度效应,以一年共振周期为主,滞后响应时间约半年;③消融区与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存在半年短周期和一年长周期共振,两者的水文传递过程具有即时响应效应;④降水、消融区物质平衡和蒸发对冰川区总径流的影响均为一年的共振周期,总径流对降水和蒸发的响应滞后为1~2个月,对冰川融水的滞后响应约半年。在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区总径流过程中,冰川作为水资源固体库,其物质平衡受气象因素影响,并以较缓慢的速度补给径流。

期刊论文 2025-04-21

为了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空气及气溶胶中可培养酵母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空间分布及其与冰川生境酵母菌的关系,在乌源1号冰川西支3个海拔梯度位点收集空气气溶胶,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空气源酵母菌,根据菌落形态和显微镜镜检细胞形态初步分组,采用MSP-PCR指纹分型和r RNA基因间隔序列(ITS)确定酵母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并分析了空气源酵母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从乌源1号冰川的表面空气共分离414株酵母菌,全部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MSP-PCR指纹分型划分为53个基因型,代表菌株ITS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隶属于9属28种,其中24种为伞菌亚门(Agariomycotina)成员,4种属于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其中Holtermanniella、Vishniacozyma、Filobasidium、Dioszegia为优势酵母菌属。有6株酵母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6~18℃,为嗜冷菌,其余24株为耐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Holtermanniella festucosa与Vishnia...

期刊论文 2021-05-19

为了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空气及气溶胶中可培养酵母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空间分布及其与冰川生境酵母菌的关系,在乌源1号冰川西支3个海拔梯度位点收集空气气溶胶,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空气源酵母菌,根据菌落形态和显微镜镜检细胞形态初步分组,采用MSP-PCR指纹分型和r RNA基因间隔序列(ITS)确定酵母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并分析了空气源酵母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从乌源1号冰川的表面空气共分离414株酵母菌,全部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MSP-PCR指纹分型划分为53个基因型,代表菌株ITS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隶属于9属28种,其中24种为伞菌亚门(Agariomycotina)成员,4种属于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otina),其中Holtermanniella、Vishniacozyma、Filobasidium、Dioszegia为优势酵母菌属。有6株酵母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6~18℃,为嗜冷菌,其余24株为耐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Holtermanniella festucosa与Vishnia...

期刊论文 2021-05-19

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可培养酵母菌,通过分析ITS区序列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多点接触法筛选产酶菌株,并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一共分离得到317株酵母菌,通过ITS rRNA基因序列的NCBI比对和MSP-PCR指纹分型分析发现其中45株为原红酵母菌(Rhodotorula),分为5个种R. glutinis、R. araucariae、R. mucilaginosa、R. kratochvilovae和R. diobovata。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45株红酵母进行产酶差异分析,揭示红酵母菌的各个种群与胞外酶活性的关系。所有菌株至少产两种胞外酶,其中产纤维素酶菌株占98%,产果胶酶菌株占100%,产淀粉酶和脲酶的菌株各47%,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占20%和9%,而菌株YHB-9、YHB-15、YHB-39和YHB-45可以产5种酶,所有菌株都不产几丁质酶。19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1℃左右,26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4℃左右,属于耐冷酵母菌。此外,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分离出的红酵母的产酶性状没有表现出物...

期刊论文 2021-01-22

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可培养酵母菌,通过分析ITS区序列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多点接触法筛选产酶菌株,并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一共分离得到317株酵母菌,通过ITS rRNA基因序列的NCBI比对和MSP-PCR指纹分型分析发现其中45株为原红酵母菌(Rhodotorula),分为5个种R. glutinis、R. araucariae、R. mucilaginosa、R. kratochvilovae和R. diobovata。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45株红酵母进行产酶差异分析,揭示红酵母菌的各个种群与胞外酶活性的关系。所有菌株至少产两种胞外酶,其中产纤维素酶菌株占98%,产果胶酶菌株占100%,产淀粉酶和脲酶的菌株各47%,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占20%和9%,而菌株YHB-9、YHB-15、YHB-39和YHB-45可以产5种酶,所有菌株都不产几丁质酶。19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1℃左右,26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4℃左右,属于耐冷酵母菌。此外,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分离出的红酵母的产酶性状没有表现出物...

期刊论文 2021-01-2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