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中国知网内"黄河&冻土"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作为数据支撑,结合文献本身信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利用Python作为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工具研究在黄河流域内关于冻土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研究表明:(1)1986—2001年期间,发文量维持在每年1~2篇,从2001年以后,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依旧较少,且有较大波动。(2)国内对于黄河流域冻土的研究单位主要分布在黄河附近省份,且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兰州大学等西北地区单位为主要研究力量。(3)研究内容主要以黄河源区内多年冻土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为关键研究点,其中"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多年冻土"为高频关键词。
植被与多年冻土共同维系着大兴安岭地区的冷湿环境。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已发生严重退化,植被的生长也受到影响。在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设置55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林下灌木生物量和落叶松胸径树龄等指标,同时借助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在区域尺度比较大片多年冻土区和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的植被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呼中保护区)活动层厚度的平均值为(0.47±0.14)m,保护区周边为(0.83±0.38)m,呼中保护区周边的活动层厚度大于保护区内。大片多年冻土区的活动层厚度平均值为(1.04±0.47)m,小于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的(1.40±0.41)m。呼中保护区和周边灌木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01.75±71.70)g·m-2和(259.10±111.14)g·m-2,胸径与树龄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20±0.08)和(0.26±0.14)。大片多年冻土区和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区林下灌木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8.31±63.33)g·m-2和(199.04±...
利用大量的古多年冻土遗迹和古冰缘现象,并佐以古冰川、孢粉及动物化石等资料,重建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期最盛期(LGM,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大期LPMax),中国多年冻土面积达到了5.3×10~6~5.4×10~6km2(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3倍多),而全新世大暖期(HMP,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小期LPMin),中国多年冻土面积曾缩减至0.80×10~6~0.85×10~6km2(约为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50%).按照古冻土遗迹的年代及分布等特征,在确定LGM和HMP两个主要时段的冻土格局基础上,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划分为7个阶段:晚更新世LGM(20000~10800a BP)多年冻土强烈扩展,达到LPMax;早全新世气候剧变期(10800至8500~7000a BP)多年冻土较稳定但相对缩减阶段;中全新世HMP(8500~7000至4000~3000a BP)多年冻土强烈退化阶段,多年冻土缩减到LPMin;晚全新世新冰期(4000~3000至1000a BP)冻土扩展阶段;晚全新世中世纪暖期(100...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下,东北多年冻土退化显著,进而影响到修建于多年冻土之上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回顾了东北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工程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对路基设计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近期需要开展的冻土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
调查发现,陆域永久冻土层及海域都存在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我国2007年和2008年先后在南海海域及祁连山木里地区发现水合物实物样品。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0年开始实施冻土水合物试采技术研究及现场开采试验,2017年将在我国南海海域实施海洋水合物试采,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介绍了陆域水合物试采进展及海洋水合物试采技术方案的构思。
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冻土勘测是较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多年冻土勘测。为克服多年冻土勘测问题,许多先进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工程勘测当中,成为其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文章在简单介绍了多年冻土勘测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基础上,以青藏高原为例对物探技术在我国多年冻土勘测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详细的探析。
单极虫是粘孢子虫的重要类群,对养殖和野生鱼类造成严重危害。有关单极虫类群的分类地位及起源尚不明确,部分物种的有效性有待研究。本项目拟以我国淡水鱼类寄生单极虫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和梳理鱼类单极虫物种,理清我国单极虫分类的混乱局面。根据关键形态特征与单极虫系统发育位置的相关性分析,阐明单极虫单个极囊特征的分类学意义,明确单极虫属的有效性。另外,通过单极虫祖先的极囊状态重建与过渡极囊类型的发育过程比较,揭示单极虫单个极囊的演化过程,阐明单极虫的起源。本项目的完成将极大丰富我国单极虫物种资源,为揭示单极虫的系统进化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我国淡水鱼类单极虫病害的有效监测和相应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016-01在检验CMIP3模式比较计划中模式在中国地区的温度模拟效果的基础上,选取模拟效果相对较好的HadCM3、EACHE5模拟结果,采用Kudryavtsev方法,应用数字化土壤和植被资料,借助ArcGIS,对未来50 a中国地区在A2情景下的冻土空间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A2情景下,未来50 a中国地区的冻土呈现出退缩趋势,在2050年,多年冻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之间、冈底斯山地区出现退化,中国的冻土面积较2006年减少约10.7%.
海洋地脉动是地球物理观测记录中常见的背景噪音信号,由于其许多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地脉动研究目前正成为海洋物理学、地震学、重力学和气象学的前沿和交叉研究热点。本项目将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大陆及其邻域的地脉动长期观测,结合全球气候变化指数和中国大陆气象观测,建立气候-地脉动数据库,研究中国大陆地脉动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基于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地脉动观测能否作为预测中国大陆极端气侯事件的一个要素。中国大陆西部拥有地球上距海岸最远的陆域,却常出现强烈的异常地脉动信号。本项目将通过分析西部地脉动的组成,对其震动源进行定位,进而分析震动源处的气象观测和GPS观测,科学解释其产生的原因。非地震地球自由震荡是甚长周期的地脉动,其激发原因是大气湍流还是海洋重力波?这是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关注的问题。本项目将通过分析登陆台风和非登陆台风的地脉动信号,研究非地震自由振荡的激发原因。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