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运动与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厚度、温度状态、冰川水文特征等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运动速度控制冰量输送变化从而引起冰川长度、面积、厚度变化的响应,因此对冰川运动长时间监测至关重要。传统测杆数据无法获取区域尺度范围的冰川运动速度数据,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冰川运动遥感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东帕米尔高原发育大量冰川,是下游喀什地区水资源源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1989–2020年Landsat 5、7、8影像,基于特征匹配法提取了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空间分辨率为240 m或者480 m,冰川运动速度误差最高为±0.051 m d-1。为了保留原始过程数据,本数据集除了冰川运动速度数据(glacV)外,还保留了南北向位移(NS)、东西向位移(EW)、信噪比(SNR)、整幅图像的运动速度值(V)。本数据集可以作为冰川研究的本底调查资料,也可以作为冰川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为冰川变化及预测、冰川资源利用及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冰川运动与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厚度、温度状态、冰川水文特征等密切相关。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运动速度控制冰量输送变化从而引起冰川长度、面积、厚度变化的响应,因此对冰川运动长时间监测至关重要。传统测杆数据无法获取区域尺度范围的冰川运动速度数据,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冰川运动遥感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东帕米尔高原发育大量冰川,是下游喀什地区水资源源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1989–2020年Landsat 5、7、8影像,基于特征匹配法提取了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数据集(GeoTIFF格式,32位浮点型),空间分辨率为240 m或者480 m,冰川运动速度误差最高为±0.051 m d-1。为了保留原始过程数据,本数据集除了冰川运动速度数据(glacV)外,还保留了南北向位移(NS)、东西向位移(EW)、信噪比(SNR)、整幅图像的运动速度值(V)。本数据集可以作为冰川研究的本底调查资料,也可以作为冰川动力学模型的输入,为冰川变化及预测、冰川资源利用及灾害防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冰川运动控制着冰量输送变化,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探讨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TSLIVE和GoLIVE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形条件、表碛/非表碛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5.31 m·a-1,冰川运动速度与冰川规模相关,表现为大冰川比小冰川运动快;(2)冰川运动速度与平均坡度相关,表现为随平均坡度增加先增后减,坡度过大不利于冰川积累,表现为厚度(规模)小,则速度慢。(3)西南(8.69 m·a-1)、东南(11.67 m·a-1)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大于其它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与各个坡向的冰川规模相关。(4)表碛覆盖型冰川的运动速度小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表碛对冰川运动速度起到抑制作用。(5)1989—2018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速度表现稳定,与冰川年际变化稳定相对应。消融期冰川运动速度小于其它季节,与年内冰川厚度变化相关。
冰川运动控制着冰量输送变化,为冰川变化和冰川灾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为了探讨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ITSLIVE和GoLIVE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地形条件、表碛/非表碛区域的冰川运动速度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为5.31 m·a-1,冰川运动速度与冰川规模相关,表现为大冰川比小冰川运动快;(2)冰川运动速度与平均坡度相关,表现为随平均坡度增加先增后减,坡度过大不利于冰川积累,表现为厚度(规模)小,则速度慢。(3)西南(8.69 m·a-1)、东南(11.67 m·a-1)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大于其它坡向的冰川运动速度,与各个坡向的冰川规模相关。(4)表碛覆盖型冰川的运动速度小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表碛对冰川运动速度起到抑制作用。(5)1989—2018年东帕米尔高原冰川运动速度表现稳定,与冰川年际变化稳定相对应。消融期冰川运动速度小于其它季节,与年内冰川厚度变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