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7
21

1
共检索到 38
综合新闻

近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2025年国际数据周(IDW: International DataWeek)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冉有华研究员获颁2025年世界数据系统(WDS:World Data System)数据管理奖(Data Stewardship Award)。 冉有华研究员此次获奖,是WDS科学委员会基于对其“创造高价值数据产品的能力、对数据开放共享的坚定倡导、确保数据产品服务于公共福祉”等贡献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地学领域科学数据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 WDS数据管理奖由WDS科学委员会设立,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在科学数据管理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特别是在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完整性及增强数据可获取性等方面表现卓越的个人,每年设主奖一名,提名奖两名。 据悉,国际数据周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国际科学理事会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世界数据系统(WDS)和研究数据联盟(RDA)联合组织,是科学数据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2025年国际数据周于10月13日至16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办,主题为“数据促进积极变化”(Data for Positive Change),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参会者参加。 颁奖现场

2025-10-28

为进一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传承与弘扬优良作风和学风,9月29日,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举行“传承科学家精神 谱写新时代华章”主题党日活动。全重党总支,冻土第一、第二党支部,冰冻圈第一、第二党支部,大气党支部、遥感和大数据党支部支委参加会议,会议由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全重党总支书记张明义主持。 会议邀请退休老党员苏珍研究员作了施雅风院士科学家精神事迹报告。苏珍以《党员先锋科学家典范——施雅风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为题,向大家讲述了施雅风先生的事迹。报告通过讲述施雅风先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阐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并介绍了施雅风院士执着科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赤诚报国的一生,以及其在科学的道路上博学多闻、远见卓识、德行高尚等科学家精神。通过学习施雅风先生事迹,使大家更加熟悉这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冰川冻土学科的创始人,学习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期间,张明义带领与会同志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中国科学院党组提出的“抓攻坚、求突破,抓规划、谋发展,抓改革、提效能,抓党建、强作风”具体要求,结合个人学习体会,重点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十五五”规划编制,科研组织、科技评价、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巩固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等,领学了中国科学院党组2025年夏季扩大会议的总体布局、重点部署和具体要求等。全重党总支副书记王进东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要深入贯彻中国科学院2025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围绕抢占寒旱区生态环境资源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提升组织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系统谋划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十五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重大科研任务和项目,为实验室的创新发展作出更大的创新贡献。 苏珍研究员作报告 会议现场

2025-10-01

为进一步深化科学研究与文献情报服务融合,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9月23日,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与文献情报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长春、文献情报中心党总支书记刘蔚,副主任(主持工作)白光组,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廖杰,以及双方相关负责人和科研人员参加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实验室主任张明义主持。 张长春对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表示祝贺,指出文献情报中心在科技信息与知识集成服务、资源环境科技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建议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可为实验室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与管理效率提升提供关键支撑,期待双方在重大任务谋划、决策咨询建议、科研成果产出、人才引育、科技期刊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为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刘蔚回顾了双方的合作历程,指出此次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既是对既往合作的总结与提升,也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持续深化交流,拓展合作深度,打造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合作典范,通过高质量的学科情报服务共同打造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创新高地。 文献情报中心学科情报研究部主任李娜、期刊编辑出版部主任马素萍分别作了题为《学科情报服务思考》以及《科技期刊与重点实验室发展合作的思考》的汇报,重点介绍了合作目标和内容、前期工作基础、期刊-实验室合作模式、具体实施路径和合作机制,以及未来工作计划等。实验室副主任穆彦虎宣读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重点领域与实施安排。 在与会人员见证下,张明义和白光组作为双方代表签署协议。张明义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实验室将与文献情报中心密切协作,推动实验室在重大任务争取、创新成果产出、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再创佳绩。下一步,双方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资源、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协议合作内容落实落细,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 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5-09-28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4年度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获奖名单,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推荐的贠汉伯正高级工程师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教授Bo Biersma Elberling获奖。这是西北研究院首次获得该奖项。 贠汉伯正高级工程师是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骨干,长期关注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围绕“多年冻土融化氮释放—植被‘氮泵’效应—温室气体变化”这一关键互馈链条,综合运用贝叶斯层间结构模型与陆面过程模型,构建了从点位观测、机理解析到区域模拟的多尺度量化框架。 Bo Biersma Elberling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冻土环境与寒区工程专家,长期引领全球气候变化与高纬度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前沿,先后获得丹麦女王终身成就奖(2018)、丹麦格陵兰奖(2020)等重要荣誉,鉴于其在极地与高寒地区地圈—生物圈—大气圈耦合过程的定量刻画、新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以及高水平国际合作网络建设方面贡献卓著,Bo Biersma Elberling教授于2024年获中国科学院PIFI项目资助。 双方团队以“青藏高原—北极”联动视角开展务实合作,提出青藏高原碳源汇生态功能转换的定量指标,并建立北极海岸线沙漠化评估与预测方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受到PNAS积极评价并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封面引述报道,体现出学术与社会影响力的双重认可。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已联合培育西北研究院首位全职非华裔外籍中国科学院引才计划人才与“海外优青”等多名青年科研骨干。 此次获奖不仅肯定了两位科学家在多年冻土—生态过程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也彰显了中丹双方高水平国际协作的机制优势。未来,双方团队将进一步拓展观测断面与对比站点,强化多源数据同化与模型后验约束,推进温室气体排放、地表水热过程与生态响应的集成评估。 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也将进一步完善面向重大科学问题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组织模式,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创新平台,持续为我国高寒地区生态安全与重大工程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

2025-09-17

9月11日,科技部五司副司长董琪带领系统青年干部一行10人到访兰州分院,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同机制开展“根在基层”专题调研实践活动。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孙志宇、兰州化物所党委书记王齐华、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张明义、李宗省分段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参观了近代物理研究所所史馆、兰州化物所润滑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了解了院属在甘三个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学科方向、人才队伍、成果转化和代表性科研产出等,并就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台站等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协同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 董琪高度肯定了院属在甘研究所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广大科研人员扎根西北、勇攀高峰、集智攻关、不断践行科学家精神表示钦佩,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科研院所总体情况、主要工作进展和产学研方面的诉求和建议,为后续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和相关政策建议奠定扎实的基础 甘肃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牛振明,甘肃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兰州分院科技合作处、院属在甘研究所科技主管部门的有关同志参加了此次调研。 参观近代物理所所史馆 参观兰州化物所润滑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参观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09-11

中国科学院大学“立德树人”奖 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 最高荣誉奖项 面向长期奉献在 教书育人一线岗位上的 中国科学院教学科研人员 专门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方面 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教师 设置该奖项,是国科大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国科大通过设立“立德树人”奖,选树优秀教师典型,旨在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值此全国第41个教师节之际 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立德树人”奖 获得者正式揭晓! 01 郑度 郑度秉持“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并重”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地理知识体系,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他创造性地将生态环境问题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科研能力,同时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学生深入野外考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培养服务国家需求的真才实学。 由郑度主编的《现代地理学》等教材专著,已成为自然地理课程的经典教辅,惠及无数师生。他培养的学生在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既推动学科发展,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这些人才中,多人成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土地管理、水资源利用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郑度以“扎实理论+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复合型专业人才。他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攻关,其学生在青藏高原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指导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郑度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卓越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地理学科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及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型科学家”。 02 李家春 李家春自1980年起执教,坚守讲台45年,开设《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力学综合基础课》等精品课程,亲编讲义课件,培养科学教育界英才无数。他倡导“科教融合”,践行“偶像-兴趣-事业”育人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知识架构,强调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结合。80多岁高龄仍站讲台,师德风范堪称楷模。 他领军坡面流动力学研究,证实滚波存在并建模,揭示土壤侵蚀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撑。他心系国家战略,致力于流体力学与环境、海洋工程交叉领域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 李家春以赤子之心践行科学报国,用毕生心血培育桃李芬芳,其科研成就与教育情怀交相辉映,为我国力学事业与教育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当代科学家的杰出典范,青年学子的精神灯塔。 03 陈润生 陈润生自1988年起在学校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30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累计培养逾万名研究生。其课程以“前沿性、系统性、趣味性”著称,获评中国科学院大学精品课程、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国内生物信息学教育的标杆。 面对新兴学科教材匮乏的困境,陈润生从课程初期便着手整理教学讲义,逐步形成完整教学体系。为普及学科知识,他主编科普读物《基因的故事》,以通俗语言阐释复杂理论,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创新教学方式,将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际科研问题结合,通过案例教学直观展现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学科交叉趋势增强,他主动扩展知识领域,针对不同背景学生调整授课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化解专业知识壁垒,深受学生喜爱。 陈润生始终践行“教研相长”理念,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以教学实践启迪科研方向。他主持的非编码RNA研究不仅拓展了学科边界,更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其开创的生物信息学教育模式,为我国新兴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30年来,他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骨干力量,其学术精神与教育情怀深刻影响着中国生物信息学的未来。 04 秦大河 秦大河始终注重将国际前沿知识融入教育教学,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他带领和推荐中国科学家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国际活动,显著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他亲自组建了国际首个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冰冻圈学科建设走向世界前沿。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已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部分人还担任了国际学术组织的核心成员或负责人。 秦大河组织国内顶尖科学家团队授课,高标准、严要求,每年召开教学研讨会,结合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他注重教材编写,编纂了国际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冰冻圈科学的专业书籍《冰冻圈科学概论》,荣获教育部首届高等教育类教材特等奖,并出版了《冰冻圈词汇》《冰冻圈辞典》等工具书及14本冰冻圈系列丛书。此外,他开设了国内首门系统讲授气候变化科学的课程《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编写了配套教材及系列丛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冰冻圈和气候变化科学教育教学体系。《冰冻圈科学概论》和《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等课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 秦大河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他积极落实“三说”要求,推动新时代人才培养。指导的多名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优博论文,省部级、国家级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优秀科普作品。 秦大河以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中国冰冻圈科学和气候变化的发展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05 李永舫 李永舫是一位在科研与教育领域均作出卓越贡献的教师、导师。他秉持“热爱+用心+努力+认真=成功”的理念,将其融入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化学人才。 在教学中,李永舫注重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科研成果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他创新性地将化学专业英语融入教学,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多次获评优秀,展现了其教学理念的显著成效。 在研究生培养中,他倡导“学术民主、注重身教”,营造轻松和谐的科研氛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博士生中多人斩获“院长奖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他本人也三度(2018、2020、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4年,博士生卓红梅在亚太研究生学术论坛中获评优秀报告,李永舫因此被美国化学会授予“杰出研究导师”。 李永舫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为我国化学教育与科研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6 吴一戎 吴一戎始终秉持“教育是个良心活”的理念,强调教育应让学生“感受被爱,学会爱他人、爱社会”。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在课程建设上,开设《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概论》等4门核心课程,亲自主编教材并授课,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学模式上,首创“三督导”机制(课前试讲、课中督导、课后辅导),建立双向选择招生与论文双盲评审制度,显著提升培养质量;在实践创新上,开创“三同”劳动教育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秋收扶贫等实践活动,培育家国情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吴一戎始终践行“教育即传递爱”的理念,将立德树人融入育人全程。作为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他牵头学院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持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第五轮学科评估双A+,并完成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增列,为学校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吴一戎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学生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他提出以国家任务牵引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科研项目与学位论文结合,锻炼学生攻坚能力,已孵化出多个前沿技术创新团队,为国家空天信息领域输送了数百名领军人才。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期间,带领研究生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培养出多名国家重大型号任务总师、国家级科技奖获得者。其指导的研究生中,10余人次获中国科学院长特别奖、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07 席南华 席南华深入调研国际顶尖高校课程体系,结合国情与校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构建了创新的本科数学培养体系。他倡导小班化、多班次教学模式,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并组建顶尖教学团队,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教育使命。其主编的《基础代数》三卷本教材,广受师生赞誉,成为高校重要教学参考。 科研育人双轮驱动,席南华带领团队屡创佳绩,其指导的学生多人斩获陈景润奖等国际荣誉。他牵头的教学改革项目荣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一等奖,所率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席南华还积极推动院校合作,共建华罗庚数学英才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他身体力行参与科普教育,主编《认识数学》丛书,激发青少年数学兴趣。以学术深度培育教育高度,用科研前沿拓展教学边界,生动诠释了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担当。 从代数群研究到数学教育革新,席南华以赤子之心深耕教坛,用战略眼光布局人才生态,为我国数学事业薪火相传书写了动人篇章。 08 郭田德 郭田德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强调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在《组合优化》课程中,他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养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该课程被评为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深受学生好评。 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郭田德主持制定了“四个面向、五育并举、强化质量管理、促进持续发展”的改革总原则,推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相结合。他提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八类课程分类,涵盖公共必修课、学科核心课、专业课等,注重课程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完成60个一级学科5000余门课程的建设工作,为国家高精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 郭田德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指导学生在指纹识别系统和渗流理论等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奖项。他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遍布高校、央企、国企及科技企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此外,郭田德还参与起草了《数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我国数学学科学位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负责复杂系统研究方向的规划与实施。他以卓越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科研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数学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9 吕才典 吕才典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显著育人成效广受赞誉。他突破传统照本宣科模式,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堂,通过重现物理规律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与探索能力。为提升教学效果,他革新教学方式,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形式,既保障知识系统性,又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教学中,他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讲述量子力学发展史时同步介绍我国科学先驱事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融合。 其教学成就获得多方认可:2002年首开《粒子物理》课程即获优良课程奖;所授《原子物理学》课程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课程,本人获评优秀公共课主讲教师;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李佩优秀教师奖,2022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并作为核心成员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获2017年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开发的精品数字课程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创新。 吕才典与肖振军合著的《粒子物理学导论》已成为该领域重要教材,主编的习题题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学生中有7人晋升为高校正教授,多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展现了卓越的人才培养能力。 吕才典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者情怀,在粒子物理学教育领域持续耕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0 郑阳恒 郑阳恒深耕教学一线,为研究生讲授《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课程,推动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首创《前沿讨论课》,助力学生从理论学习向科研实践转型。2014年学校招收首届本科生后,他担任《原子物理学》课程带头人,组建跨研究所教学团队,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他主导的“科教融合”模式有效整合中国科学院科研资源,构建了特色本科培养体系。 郑阳恒教授带领团队深度参与国际重大科研项目。2022年,其团队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HCb实验中主导发现两个新四夸克态粒子,成果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团队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数据处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他注重科研与教学结合,推动本硕博课程贯通、小班化授课等改革,助力物理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郑阳恒践行“理论实验结合”理念,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他每周召开本科生组会,推动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李培荣获中国科学院优博论文奖,所指导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其教学改革举措显著提升育人质量,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荣誉,为物理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 立德 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奉献 是“经师明道、人师铸魂”的坚守 树人 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 是“待硕果结满希望枝头上”的耕耘 承“科教融合”之志 以“协同创新”为翼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让我们共同 向首届“立德树人”奖的获奖教师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

2025-09-10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文,决定授予13位外国专家“敦煌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推荐的Bo Elberling教授获此殊荣。 Bo Elberling教授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冻土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权威专家,在冻土环境演变与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兼任欧盟环境署冻土研究中心主任、牛津大学可持续发展与零碳实验室主任、格陵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席,同时担任Nature杂志董事及丹麦研究生学位国家认证委员会主席。作为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领军者,他先后获2019年丹麦国家自然科学终身成就奖、2022年欧盟哥白尼金质奖章及2024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合作伙伴奖。 自2016年以来,Bo Elberling教授与西北研究院开展了密切务实的合作。在青藏高原——北极冻土及其环境效应监测网建设、多年冻土区特殊地貌温室气体监测新型仪器研发、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对区域碳源汇生态功能转换影响机制和北极海岸线沙漠化评估预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合作发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Nature子刊各1篇,上述成果分别被美国科学院院刊积极评价,并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封面引述报道。与西北研究院合作培养了首位全职非华裔外籍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科研骨干。目前正合作研发适用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沙漠化精准预测模型,对服务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保护和出疆入藏等重大寒区工程将发挥重要的科技保障作用。 据悉,“敦煌奖”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设立的外国专家荣誉奖项,旨在表彰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具有良好的声誉和较大的社会影响。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西北研究院共有3位外国专家荣获“敦煌奖”。 Bo Elberling教授来实验室交流 Bo Elberling教授在野外科考中

2025-08-27

6月2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召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学习暨实验室发展研讨会。西北研究院党委书记张长春、副院长李宗省、重大任务处处长史宝光应邀参加会议并作指导。副院长、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张明义和党总支委员、实验室学科方向带头人及技术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实验室党总支副书记王进东主持。 张明义传达学习了党中央和院党组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开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的有关要求。他强调,实验室全体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坚决杜绝违规吃喝。要把开展学习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实验室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紧密结合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心工作,以学习教育为契机,结合实验室的学科特点,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加强研讨和交流,增强学习教育的有效性。 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作了实验室组建发展及存在问题的报告。与会人员围绕实验室学科发展、团队组建、项目争取、成果产出、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 李宗省就实验室的创新发展作了发言。他指出,实验室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要进一步加强研讨交流、团结与协作,使管理方式上台阶、管理思路有创新,组织和动员全体科研骨干加强研讨,积极建言献策,为实验室改革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张长春就实验室科技创新发展与党总支建设作了指导。他强调,实验室党总支要组织党员干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验室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建议和组织争取重大科技任务为突破口,推动完善重大任务体系化建制化攻关机制。对项目争取、队伍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重要事项,党总支要开会组织研究讨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工作,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底线思维,努力营造新时代创新文化和廉洁文化氛围。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将学习教育与实验室发展、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围绕抢占寒区生态环境资源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为早日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建成高水平实验室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现场

2025-06-30

6月19日,中蒙俄寒旱区环境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 (IRC-CMR-CAREE) 蒙古分中心 (以下简称蒙古分中心)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行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中蒙俄寒旱区环境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李国玉、副主任吴通华和吴晓东、蒙古经济与发展部科技综合政策司司长Battogtokh Dorjgotov、蒙古国蒙古科学院地理与地球生态研究所所长Dashtseren Avirmed、俄罗斯科学院梅尔尼科夫冻土研究所副所长Alexander Fedorov、多年冻土地热研究室主任Aleksandr Zhirkov等代表出席。 冯起、Dashtseren Avirmed、Alexander Fedorov及Battogtokh Dorjgotov分别致辞,对蒙古分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三方的合作与交流。李国玉详细介绍了蒙古分中心的战略规划及未来合作重点。随后,中蒙俄三方代表共同为蒙古分中心揭牌,并围绕冻土环境研究、生态工程及荒漠化防治、具体合作方向及人才交流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据悉,蒙古分中心的设立,是继2023年该国际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及2024年俄罗斯分中心举办揭牌仪式后,深化中蒙俄三国在寒旱区环境与工程领域科技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蒙古分中心将致力于整合三国科研优势,聚焦区域共同面临的冰冻圈变化、冻土工程安全、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等共性问题与挑战,为协同推动相关领域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冯起致辞 Battogtokh Dorjgotov致辞 李国玉介绍中蒙俄寒旱区环境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情况 中蒙俄三方代表揭牌

2025-06-25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5年5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张明义带队来校调研,副校长高亮与张明义一行交流座谈。 高亮代表学校对张明义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重点介绍了学校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西北研究院研究领域特色鲜明、基础雄厚,双方研究方向契合、资源互补,在服务国家重大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并肩战斗、相互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他表示,希望双方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强化互联互通,共同为高原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明义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详细介绍了西北研究院的发展历史与规划布局。他指出,北京交通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实力雄厚,西北研究院在冰川、冻土、沙漠、生态等主要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引领地位。他表示,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在共享科研平台资源、服务国家重大铁路工程建设、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携手打造校院合作新范式。 会上,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穆彦虎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双方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进行深入交流。 会后,张明义一行前往我校校史馆参观。 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研究生部主要负责人,土建学院主要负责人,岩土系、道铁系、院机关教师代表参加上述活动。

2025-05-12
  • 首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8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