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科研成果惠及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系统推进科普能力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持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在项目争取、资源开发、活动组织与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与成效。
一、聚焦战略需求,打造科普项目体系
实验室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紧密围绕气候变化、冰冻圈科学与区域发展、冻土工程及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先后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普专项、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专项、省科技厅科普发展专项等重点科普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推进了科学知识的大众传播,也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拓展内容形式,建设优质科普资源
实验室注重原创内容生产与形式的多样化呈现,逐步构建起覆盖图书、图文、视频与专业论文等多维度的科普成果体系:
· 出版原创科普书籍12册(包括《大穿越:秦大河南极科考行记》《漫游地球圈》《钻出课本的小百科》系列)(图1);
· 创作原创科普图文2部(《净土前哨》《冰川挽歌》);
制作科普视频 2部(《冰川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10分钟快速体验珠峰科考》)。
图1出版科普图书
三、深入校园社区,扩大社会影响力
实验室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系列科普讲座,并持续参与全国公众科学日活动。近两年以来,已累计举办线下科普讲座30余场(图2),覆盖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上万人次,活动范围遍及北京、甘肃、青海、西藏、江西、安徽、重庆等多个省区市。同时,实验室长期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通过现场讲解与互动,年均影响超过5000人。这些活动有效传播了冰冻圈与冻土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家精神,显著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图2 开展现场科普活动
四、拥抱新媒体传播,打造线上科普矩阵
积极拓展网络传播渠道,依托“科普中国”、Bilibili等平台,定期发布原创科普内容,有效促进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在互联网空间的广泛传播(图3)。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模式,实验室持续扩大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科学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图3 通过网络渠道发布原创科普视频
五、聚焦研学实践,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
实验室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与野外科考资源优势,积极面向中小学及社会团体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近两年以来,已先后接待来自山东、青海、甘肃等多地的中小学生研学团队(图4)。活动围绕冰冻圈知识、气候变化影响与野外科考体验等主题,组织互动讲解与实地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室参观、标本展示、互动问答、模拟实验及研学汇报等多样化形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助力他们深入理解科学原理、感受科学精神。这一系列研学实践,不仅有效拓展了课堂教育的边界,也显著提升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科学体验与参与热情。
图4 研学科普活动现场
六、成效显著,荣获多项表彰
近年来,实验室科普作品在多个层级的赛事与评选中屡获佳绩,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8项、市厅级奖项4项,其中包括“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微视频第一名”(图5)“首都科普好书TOP100”等重要荣誉。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实验室科普创作质量的认可,也充分体现了其在科学传播领域日益提升的创造力与影响力。
图5 科普奖励证书
未来,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进一步依托自身科研实力与专家团队资源,持续创新科普表达与传播模式,系统构建覆盖更广、互动更强、体验更优的科普品牌体系。实验室将致力于推动科学知识从书斋走向社会、从专业走向大众,让更多人在感知科学、理解科学的过程中,爱上科学、崇尚科学,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