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高纬度多年冻土本底及冻融灾害调查”年会暨“冻土环境与寒区工程”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5月18日,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东北高纬度多年冻土本底及冻融灾害调查”项目2024年年会顺利召开。

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林教授代表主持和承办单位参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近60位科研人员参会。

会上,李林对本次会议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该校概况。冯起介绍了西北研究院概况,强调了东北多年冻土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表示西北研究院将继续对该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希望项目依托野外监测平台和监测场地,收集掌握我国东北及泛北极地区冻土资料,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东北全面振兴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项目负责人西北研究院李国玉研究员汇报了项目2024年总体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部署。臧淑英教授、胡国杰研究员、金会军教授、赵林教授和李国玉分别代表课题组进行了课题进展汇报。

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校长赖远明,北京师范大学宋长青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书记冯仁国研究员,兰州大学潘保田教授,西北研究院马巍、吴青柏研究员,云南大学刘时银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卷乐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凌贤长、唐亮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单炜教授,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丁琳教授等对项目及各课题实施进展进行了评议。专家组认为,项目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全部、部分超额完成了考核指标,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在冻土环境与寒区工程研讨交流中,宋长青、潘保田、马巍、刘时银、冯仁国分别作了题为“地理学本性与创新路径”“黄河形成演化与地质灾害”“北京-莫斯科高铁设计建设中的冻土工程地质问题”“近期藏东南地区雪崩灾害加剧、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弘扬科学文化,崇尚品质科研”特邀报告。

据悉,该项目由西北研究院主持,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4家单位参加。项目选取大兴安岭东坡塔河地区(卡马兰河流域)和西坡额尔古纳地区(根河流域)作为典型调查区,通过收集、整编、调查和观测东北高纬度多年冻土特征、冻土工程冻害及环境要素等基础数据,依据东北多年冻土和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多年冻土分布界限、埋深、厚度、地下冰分布和含量,以及区内现有线状重大工程沿线的冻害分布调查,从而构建多年冻土综合观测网络,开展多年冻土地温、活动层水热和气象要素定位观测。并利用收集、整编的历史基础数据和遥感、再分析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东北多年冻土主要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和工程冻害与稳定性分布图,构建东北多年冻土、工程冻害及环境要素等基础数据库,评估东北多年冻土和工程冻害现状及发展规律,预测气候变化下多年冻土和工程稳定性发展趋势。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