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11日,第五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在首都北京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冻土专业委员会、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寒区工程与灾害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本次大会由北京交通大学李旭教授主持。
会议合影-1
会议合影-2
北京交通大学 李旭 主持
国际冻土协会原主席、著名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程国栋院士进行了线上致辞。他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出疆入藏”大通道工程加快建设以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打造,我国冻土程与寒区环境研究已从早期的工程实践积累,发展到如今的理论体系构建和技术创新引领,不仅成为我国地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更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这次会议上,能够围绕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设计施工、安全保障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研讨,为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国栋先生 线上致辞
中国冰冻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丁永建出席会议并致辞。他介绍,作为我国寒区相关的重要序列会议,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我国冻土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之一。他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促进学术合作、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必将为我国的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他表示,面对气候变暖的持续影响,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希望与会代表在思想交流的同时,加强研究合作,携手推动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研究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丁永建 致辞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伊廷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他代表北京建筑大学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注和支持北京建筑大学发展的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北京建筑大学作为市部共建的百年老校,从成立之初就承载“兴学储才、实业报国”的重任。为服务国家“出疆入藏”、“极地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开展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相关基础理论、技术创新等前沿问题的研究,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关键科技支撑。与此同时,学校将通过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持续深化与俄罗斯、蒙古等沿线国家在冻土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推动全球寒区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 伊廷华 致辞
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北京建筑大学齐吉琳教授汇报了大会情况。他介绍本届会议以“智能冻土工程 绿色寒区环境”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109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等500余人参加。会议组织16场大会特邀报告、203个专题报告及86个研究生报告,涉及AI 赋能冻土力学与工程、冻土力学与冻土物理学、冻土多物理场耦合理论与数值方法、冻土工程安全保障理论与韧性提升技术、寒区基础设施与环境相互作用、人工冻结新理论与新技术等13个专题,将对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相关基础理论、技术创新、设计施工、安全保障等前沿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大会组委会主席 齐吉琳 致辞
赖远明院士、陈湘生院士分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的碳排放效应与工程减碳策略》、《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质几点概念认知与讨论》的主旨报告。
赖远明院士作主旨报告
陈湘生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薛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吴青柏研究员、中山大学刘建坤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杨元合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路德春教授、浙江大学边学成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金会军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俞祁浩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蔡国庆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双洋研究员、爱思唯尔王冬莉博士分别作相关主题报告,分享学术前沿和科研热点。
薛强研究员
李新研究员
吴青柏研究员
刘建坤教授
杨元合研究员
路德春教授
边学成教授
金会军教授
俞祁浩研究员
蔡国庆教授
李双洋研究员
王冬莉博士
本次大会精心优化会议流程,紧紧围绕会议主题进行讨论,营造出高效且专注的交流氛围,充分体现了学会对开放协作与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来自不同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积极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展现出该领域科研工作者卓越的专业素养,为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